11月30日,蒙古族服装服饰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本次研讨会是第十四届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的一项重要议程。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及盟市旅游发展委员会领导,本届大赛评委,设计师以及重点旅游企业代表就蒙古族服装服饰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及对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等进行了热烈研讨。
研讨会上,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郑宜平首先发言。他表示,第十四届蒙古族服装服饰大赛让大家感受到了蒙古族服装服饰的美轮美奂,体验到蒙古族服装服饰的文化气息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新鲜感,体会到了蒙古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相融合。举办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有利于推动蒙古族服装服饰文化交流与传播,有利于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有利于推动蒙古族服装服饰文化交流与传播,有利于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张玉军做了主旨演讲,对蒙古族服装服饰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一是推动民族服装服饰产业化。依托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在呼和浩特市规划建设永久性举办地,以民族服装服饰文化内涵为底蕴,辅以餐饮、娱乐、购物、展销等旅游元素,将该区域打造成一个旅游文化综合体,并逐步培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文化、研学旅游基地,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旅游形象符号,让游客在这里能够轻松愉快地体验文化、消费文化,让专家学者在这里感悟文化、激发灵感,让中小学生在这里寻找乐趣、增长知识。
二是推动民族服装服饰国际化。建议民族服装服饰向国际化发展,逐步扩大规模,以北方草原文化为主题,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内各民族地区广泛参与,将民族服装服饰艺术节打造成国际品牌,引领民族服装服饰发展。
三是推动民族服装服饰时尚化。民族服装服饰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制作流程繁琐、工艺复杂,难以批量生产,长期以来以一种稳定的、统一的形势流传着,与目前时兴的、时髦的、富有现代气息的服装,在穿着和应用上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打破常规,走时尚化发展之路,与现代时尚元素有机融合,引领民族服装服饰发展方向,成为一种时尚流行,成为内蒙古时尚品牌。
四是推动民族服装服饰生活化。民族服装服饰不能局限于节庆活动,应当扩大在百姓日常生活领域的应用,让民族元素成为内蒙古旅游的一大亮点和特色。推动在职业服装、校服、运动服等领域的应用,提升实用性。结合地域、部落和季节特点,推广在居民日常服装的应用,在旅游景区景点、民族特色旅游饭店以及民族聚居区形成区域民族服饰环境,提升民族性。最重要的是可以直接促进民族服装服饰产业的研发、设计与生产加工,为地方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果实。
五是推进民族服装服饰商品化。将民族服装服饰开发成旅游商品,制作体验项目可以让游客参与民族服装服饰的制作过程,从而感受文化、增长知识、拉动消费。民族服装和挎包、头饰、腰带、荷包、钱包等服饰以及小商品的开发,兼具文化和收藏价值,具备发展成为拳头旅游商品的潜力。
第十四届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大赛评委会主任、原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院院长兰英,大赛评委、荷兰御用皇家礼服设计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胡社光,大赛评委娜仁花、牧仁分别从专业的角度,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发言。专家建议蒙古族行业服装要讲究功能性,学生装要讲究实用性,研发符合各类生活环境的穿着。企业要运用现代技术将成衣保存好原始版型数据,将蒙古族服饰标准化,产业化。并建议对获奖作品进行收藏、展览,进一步推动民族服装走向国际舞台。今年首次进行的大学生创意设计项目,让选择服装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有了很好的展示平台,建议要大力扶持年轻人传承民族文化。
在会议第二部分沙发讨论环节中,第十四届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大赛评委、中国模特行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王建巍主持会议,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赤峰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的负责人进行了发言。
呼和浩特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张铭花对于蒙古族服装服饰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一是重视对蒙古族服装服饰人才的培育;二是各地政府应出台相应的奖励政策,扶持蒙古族服装服饰产业的发展;三是引导蒙古族服装服饰企业走向市场。同时,要在创意设计、整合资源方面深挖掘。
锡林郭勒盟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乌日图那顺重点对于盟内蒙古族服装服饰传承方面的做法进行了简述。表示,重点在教育方面深入引导,从幼儿园到大学,每所学校都设有民族服装日,从学生到老师、家长都要穿着民族装,在职业学院开设民族服装设计等相关专业,培养传承人。
阿拉善盟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王淑霞重点对盟内旅游扶贫、奖励政策等方面行了介绍。表示,阿拉善盟行署各级部门高度重视民族服装的传承,出台扶持少数民族群众自主创业等一系列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创业。建议在节会期间,政府、机关等部门人员都要身着民族服装,阿拉善民族文化得到深入挖掘、研究、发展。
赤峰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王利对于民族服装服饰对于赤峰市的旅游文化,以及往后参赛的期待进行了总结。表示赤峰市要将民族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大力传承,成立基金会,走产业化发展。建议在会展中心、景区景点、星级宾馆等公众场所,搭建展览场所,更深入的展示民族服饰。
内蒙古饭店董事长赛娜、呼和浩特市苏鲁锭皮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云成义、内蒙古众信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包晓东、云南省咯卓蒙古部落传统蒙古服装服饰队设计师赵清丽等旅游企业负责人、生产设计带头人从企业生产、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发言。并提出蒙古族服饰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草原文旅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到内蒙古旅游,草原、沙漠、森林、民族文化体验,离不开蒙古族服饰文化产品,有针对性的开拓与旅游产业相适应的产品,壮大旅游产业经济很有必要。建议要做文化旅游融合产业化发展,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身着民族服饰,在机场建设文化长廊,让游客一落地就能感知很强烈的文化冲击,让其有更多的文化体验,再次吸引游客游览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郑宜平、副主任张玉军、蔚治国,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金海,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厅、新闻出版广电局、社科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赤峰学院及各盟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等单位的代表,还有来自各盟市参赛队领队和区内重点旅行社、酒店、景区代表,以及区内外的新闻媒体记者参加会议,并对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建言献策。(文由内蒙古自治区旅发委提供)
(责任编辑 :傅云鹏)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