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近日在新华社组织的一次演讲上表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36亿的国内旅游人次和1.09亿的出境旅游人次,以及3万多亿元的消费总额,都标志着我国旅游大众化阶段特征更加明显,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彰显。
在这个“我的行程我做主”的旅游新时代,在线旅游进入游客的视野并发展迅猛,关于旅游创业的项目更是层出不穷,无论是境内旅游、出境旅游还是入境旅游,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自主选择目的地,借助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完成出行和异地生活的体验过程,在线旅游发展成为行业新的趋势,具有积极的意义。
戴斌认为,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一个全民旅游时代,最开始我们谈发展旅游的时候,目标很纯粹,就是创汇,到1999年我们有黄金周的目标也很明显,就是拉动内需;但是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一个大众旅游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定义什么叫旅游。2014年,超过96%的境内游客、超过65%的出境游客不是跟着旅游团,而是跟随手机上的攻略完成自己的旅游活动。这说明传统的旅游组织方式开始面临个性旅游需求的巨大挑战,移动通讯、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技术进步让分散的、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有了现实的可能。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个性旅游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商业空间。
“过去我们要旅游,就是通过国旅、中青旅等旅行社来报名参加旅游,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现在我们要旅游,只要点点鼠标就能走,从开始的携程、去哪儿、途牛、众信,到现在的马蜂窝、穷游这些创业项目,足不出户就可以预定到机票、酒店;还可以参考旅游网站上面的攻略、游记,来选择出游地点,在网站上搜集信息,而不是靠在电视机上看广告。因此,我认为现在有的旅游景点依旧花高价在晚上黄金时段播出广告是不合理的,这个时间段,旅游的广大受众年轻人们大多都还在地铁上刷着手机,真正坐在电视机前看广告的寥寥无几。”戴斌补充道。
戴斌说到,原来的旅游景点宣传推广靠的都是祖上留下来的资源,比如老天爷资源、老祖宗资源。但是现在,比如在北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是选择看长城、游故宫,而是去南锣鼓巷、798、大悦城等。在这些地方,我们也分不清谁是游客谁是本地居民,所以目的地越来越变成一个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共享的生活空间。只靠老天爷资源和老祖宗资源发展旅游,已经不是大趋势所在,一个旅游景点是否能吸引游客,尤其是年轻人,现在的考量标准变为在网站上点击率如何、预定情况如何、排名如何。对于年轻游客而言,他们从互联网上获取目的地信息,从社交媒体上整理旅游攻略,然后比价、预订,带上手机和信用卡就出发了。到了目的地后,除了若干典型景点外,更加强调融入和体验当地民众的生活。主题酒店、民居客栈、经济型酒店、出租车、地铁、公交车、社会餐饮、商业中心、电影院、演唱会、WIFI、APP、漫游宝等非标准服务成为游客体验和分享的关键词,越来越多的城市和乡镇旅游目的地,游客与居民的边界趋于消解。
关于旅游景区广告的投放,戴斌讲到,原来是在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介进行投放,现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成为旅游广告青睐的投诉途径,比如百度、阿里、腾讯、携程、去哪儿、蚂蜂窝等。过去,谁控制了外联权、谁锁定了资源供应商,谁就是控制了客源,也就成为了旅游行业的主导者,但在大众旅游时代,谁控制了流量,谁就是旅游市场的实际控制者。在空间移动的过程中,自驾车、火车、飞机、公交、地铁、滴滴打车、易道用车、百度地图等业态则为旅游者提供泛在化的交通服务,旅游大巴的司机和旅行社的导游对行程的控制只能留在过去。到了目的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不需要五星级酒店提供服务,他们不需要游泳池、健身房,只需要一个能随时出热水的淋浴和一个能上网的WIFI密码。游宿设施已更趋向于经济型酒店、精品酒店、度假酒店,甚至是民居客栈。而这些都只要通过网上预订就可以解决,而且还往往有打折特价。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国内游和出境游人次分别问36亿人次和1.09亿人次,其中出境游客首次突破1亿人次,而预计2015年,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都会有10%的增长,将分别达到39.5亿人次、1.2亿人次。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时候,人均出游率将超过4.5次,达到中达收入国家的水平。
戴斌建议,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旅游需求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市场基础,大众创业和市场主体创新是支撑旅游经济运行的产业基础。在线旅游业对于促进我国建设现代服务业、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是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