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届“中国旅游发展·对话北京”
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11日讯 今日,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第十一届“中国旅游发展·对话北京”主题发言中指出:对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旅游发展环境充满信心的同时,也要看到旅游经济运行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戴斌表示我国旅游经济运行正在从大众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演化,正在从旅游大国走向旅游强国,正在走向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协调的再均衡发展道路。从旅游常态化、创新化、认识深化三个方面来看,我国旅游发展环境未来形势良好。
首先,旅游已经成为老百姓常态化的生活方式。2014年前三季度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暨全年发展预测的数据表明,今年的国内、出境旅游市场规模将达到36亿人次和1.15亿人次,加上近1.3亿的入境旅游人次,旅游消费总额将超过4万亿人民币。到2020年,国民人均出游率将达到4.5次,届时将形成一个近60亿人次的旅游市场。除了传统旅游观光外,新型旅游项目应运而生,例如航天已经成为老百姓旅游需求的新选项。以国民需求为支撑,以消费升级为驱动力的旅游经济新常态正在逐渐形成。
其次,创业创新正在成为旅游供给和产业演化的主旋律。在资本、技术和人才的共同作用下,传统旅游业创新步伐开始加速。而国际资本和产业资本对旅游业的投资正在从策略性试点步入战略布局的新阶段。更为活跃的创业创新还是来自于互联网领域,除了风险投资的世界邦、海玩、在路上等项目公司外,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均已经完成了旅游产业布局的战略规划。而脸书、推特、谷歌等国际互联网巨头也正在谋划进入中国旅游市场。
最后,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旅游的认识越来越来深化。旅游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更加明显地认识到旅游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五位一体”建设的战略作用。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目的地商业和生活环境的优化,还有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国家公园的建立等制度创新,处在战略机遇期的旅游业发展将大有可为。
此外戴斌特别指出,旅游经济运行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市场来看,还有相当比例的国民大众,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旅游权利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广大游客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从产业面来看,市场主体的创新效果还不够明显,供给增量还主要依赖传统的自然、历史文化和资本要素的投入,而依靠技术、知识和人才驱动的商业创新还没有成为主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还有待于是进一步提升;从政策面来看,如何构建适应大众旅游和国民休闲时代需要的旅游产业促进和宏观调控体系,以游客满意为导向的微观监管体系,特别是如何处理好旅游企业的“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之间的关系,客观上还缺乏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准备工作。
(责任编辑 :罗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