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旅游拓宽内蒙古人的幸福路

2017年08月23日 18:0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内蒙古旅游业提档升级逐步壮大,总收入从2012年的1128亿元,占GDP比重7.1%,达到2016年旅游业总收入2714.7亿元,占GDP比重14.28%。

  加速提档升级

  上世纪70年代,内蒙古旅游业接待国内外游客只是在草原上开设蒙古包和游览草原,表演摔跤、赛马、射箭、文艺演出、骑骆驼等项目;上世纪90年代,内蒙古旅游业规模开始扩大,形成了两条草原风光、民族风情旅游线路。2000年以后,旅游业步入高质量、大纵深、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内蒙古以旅游城市和重点旅游区(点)为支点,以壮美自然风光为背景,以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为内涵,以航空、铁路、公路交通线路为支撑,串联草原、沙漠、森林、湖泊、冰雪、温泉、地质奇观、文化古迹和边境口岸的若干条精品旅游线路,成为内蒙古旅游的新名片,北疆天路、冰雪天路、跨境旅游线路等品牌效应显著。

  全域旅游发力

  “着眼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实施‘旅游+’战略,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方位推介,打造‘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品牌,把内蒙古建成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对旅游业长远发展的新定位。

  内蒙古今年开始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四季旅游,更加注重文化的保护和挖掘,不断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满洲里中俄边境旅游区深入挖掘中国红色文化、俄罗斯风情文化精粹;成吉思汗陵、元上都遗址、辽文化遗址提升开发质量,让世界各地游客感受到多样化、多层次的民族文化;呼伦贝尔突出绿色草原、兴安林海、蒙元文化三大特色,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打造万里茶道旅游线路。

  在内蒙古,4317家乡村旅游接待户让您赏尽人间“蒙味”,337家A级旅游景区让您饱览北国壮景,966家旅行社、319家星级饭店、35家旅游运输企业为您提供最温馨的服务,414家旅游商品销售企业让您满载而归……在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大力实施“旅游+”战略的背景下,内蒙古旅游业正成燎原之势,加快构建“一业兴、百业旺”的大旅游格局。

  旅游扶贫致富

  内蒙古旅游的飞速发展不仅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更为内蒙古百姓增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近年来,自治区旅发委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保障和促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额尔古纳市的蒙兀室韦苏木在旅游扶贫政策引导下,乡村牧区旅游经营户年平均收入10-12万元,骑马游经营户年平均收入4万元,农牧民年平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实现了脱贫致富。旅游发展拉动了宾馆、酒店、旅游商品销售产业的发展,并逐步成为室韦村经济发展新的支柱产业。

  朝鲜民族乡东光村从一个穷困的小山村发展成为集民俗表演、美食、购物、休闲农业观光为一体的民俗旅游小镇。目前,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户占东光村总户数的33%,有20家特色家庭游旅游户、3家宾馆、1家泡菜加工体验学校、4家旅游纪念品店。

  东壕赖村在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开办了农家乐“富民山庄”,规划每年接待3万人次,每年可实现利润420万元。目前,这个项目吸纳本地村民、民间艺人等300多人就业,间接带动社会相关产业就业1500人左右。

  在草原上发展牧家乐,在大兴安岭发展林家乐,在黄河岸边发展渔家乐,在河套平原等农区发展农家乐。目前,内蒙古共有农业与乡村旅游点597家、乡村旅游接待户4317家。2016年接待乡村旅游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实现乡村旅游收入609亿元,同比增长21.8%。全区乡村旅游农牧民直接从业15万人,并带动60多万人实现间接从业,全区57个国贫、区贫旗县的近3.5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脱贫,占2016年全区脱贫人口总数的14.6%。


(责任编辑 :傅云鹏)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