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申遗成功后 鼓浪屿、可可西里成新兴旅游目的地

2017年07月13日 10:4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7月13日讯(记者 叶玮)波兰当地时间7月9日下午,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关于34项提名遗产地的审议工作全部结束,共有25处遗产地被列入最新的《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5处自然遗产,20处文化遗产。至此,《世界遗产名录》收录的全球世界遗产总数达到1077项,其中自然遗产208项,文化遗产834项,混合遗产35项目。意大利以53项遗产地位列世界遗产总数第一,中国以52项位列第二。在本届的世界遗产大会新增名录中,中国的可可西里和鼓浪屿也加入其中,申遗成功后,这两地的游客数量也将迎来增长。对于旅行爱好者而言,鼓浪屿一直是国内著名的旅游景点,人气居高不下,而可可西里受西北旅游热度上升的影响,也受到不少游客的追捧。

2009年8月12日,青海省可可西里保护区的藏野驴在草地觅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自然遗产】中国:青海可可西里Qinghai Hoh Xil, China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总面积450万公顷。是21世纪初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这里又被称为无人区,平均在海拔5000m左右,气候干燥寒冷,严重缺氧和缺淡水,环境险恶,令人望而生畏。因此也被称作生命的禁区”。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护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植物及其栖息环境。2014年11月,青海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启动。2017年7月7日,世界遗产委员会各成员国代表经过审议,认为青海省可可西里以其突出的价值、符合成为世界遗产的第7条“无与伦比的自然现象或自然美景或审美价值”和第10条“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的标准,一致同意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青藏高原第1项、我国第12项世界自然遗产花落青海。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在评估报告中说,可可西里一望无垠,几乎没有受到现代人类活动的冲击,美景“令人赞叹不已”。这里保存着完整的藏羚羊在三江源和可可西里间的迁徙路线,藏羚羊可以不受干扰地迁徙。

  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韩建华:可可西里是全世界受人类影响最小的区域之一,也是藏羚羊、野牦牛等珍稀野生动物的重要的栖息地,也是世界上自然景观最为典型,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那么今天的成功意味着一种责任,成功以后可以说我们带来一种新的标准、新的机遇、新的责任。我们将严格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有关要求,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像呵护我们的皮肤一样,保护好我们的遗产地的生态环境。

厦门鼓浪屿。也许,每一个人眼中的鼓浪屿,都有不一样的美。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化遗产】中国: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Kulangsu: A historic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China 

  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包括51组代表性历史建筑及宅院、4组历史道路、7处代表性自然景观与2处代表性文化遗迹,共同构成了鼓浪屿自然有机的空间结构和内涵丰富的城市历史景观要素。鼓浪屿体现了不同建筑风格的杂糅:传统的闽南样式、西方经典复兴风格和殖民时期的外廊风格。最有特色的是新型厦门装饰风格,为20世纪早期现代风格与装饰艺术交融的产物。

  鼓浪屿于2008年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6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2017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申遗成功的可可西里和鼓浪屿,它们的自然魅力与文化价值在申遗过程中大放光彩,申遗成功后游客数量也迎来增长。与此同时,国内舆论并非只有以往欢欣鼓舞的庆贺,而是出现了很多冷静的声音。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专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王兴斌表示,不能只关注鼓浪屿在申遗成功后带来的旅游价值和利益,而必须正视如何保护好鼓浪屿一系列历史老建筑的问题,过度开发一方面会造成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也会影响鼓浪屿旅游的舒适度和体验度,未来鼓浪屿可以学习故宫网上预售门票的方式,对鼓浪屿进行精细化和智能化的管理。


(责任编辑 :王璐瑶)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