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贵州12月14日讯(记者杨万熙) 近日,由国家旅游局举办的“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主题活动走进贵州瓮安。在红色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特别是通过红色旅游扶贫富民措施上,瓮安通过多种方式攻克这一难题为后人开创了新思路,具有借鉴意义。

图一(猴场会议纪念馆内景 中国经济网记者杨万熙摄影)
瓮安县红色旅游资源既丰富又经典。红军长征途中,曾在瓮安四进四出,留下了较多的革命遗迹和遗址。其中,有被史学界称为“遵义会议的前奏”、被周恩来誉为“伟大转折的前夜”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猴场会议会址”及附属设施毛泽东行居、红军干部团旧址;有长征中取得第一个大胜仗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军强渡乌江——江界河战斗遗址”;有红军入黔后建立的第一个农民政权和农民武装--桐梓坡农会和桐梓坡游击队旧址;有在瓮安县境内打响的垛丁关战斗、擦耳岩战斗、黄泥凼战斗留下的遗址;还有数量众多的红军标语和丰富生动的红军故事等等。瓮安借着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图二(黔南州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杨忠明 中国经济网记者杨万熙摄影)
红色旅游给瓮安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黔南州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杨忠明向记者透露,当地通过红色旅游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在具体措施上,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首先,通过景区开发带动脱贫,瓮安的景区大多集中在农村,通过景区开发,多给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从而带动本地村民实现精准扶贫。在乡村旅游服务建设上,将这些贫困人口召集起来,提升他们的礼仪、文化等服务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其次,实施“后备厢工程”,鼓励当地贫困人口种植、养殖、生产、销售土特产品,给自驾游游客提供旅游商品,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实施“万企万村帮扶行动”,引进企业到农村来发展观光农业与休闲农业,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等方式解脱贫困户,让贫困户实现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种种措施相互叠加实现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截止到今年十月份,瓮安全县已基本完成了21800个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任务,目标到2020年,带动10万人口脱贫致富。
(责任编辑 :王璐瑶)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