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遵义12月12日讯(记者杨万熙) 近日,由国家旅游局举办的“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主题活动走进著名的红色圣地——遵义市,作为长征路上最重要的转折地,遵义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的遵义正散发着“红色”的光芒吸引着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旅游爱好者一睹其风采。

图一(遵义会议会址 中国经济网记者杨万熙摄影)
1934年12月至1935年4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在贵州召开了一系列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其中最具有标志性的就是遵义会议,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在紧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此后,中央红军通过四渡赤水、兵临贵阳、西进云南等一系列经典战役,摆脱了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完成了中共战略转移,取得了巨大胜利。

图二(遵义美丽乡村的精品客栈 中国经济网记者杨万熙摄影)
今天的遵义,早已不现当年战火纷飞的动乱场景,取而代之的是蓬勃发展的旅游业。这里以“红色旅游”带动了全市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大提速。据记者了解到,2015年全市共接待游客6221.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47.09亿元,实现了年均30.9%和35.1%的增长。今年1月至10月,全市共接待游客757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88.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1%和46.2%。旅游收入稳居全省第二,实现井喷式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遵义以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四渡赤水、苟坝会议会址等经典红色资源为依托,在区域各地县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品牌优势。“以红带绿”是遵义市发展旅游业的核心思想,在红色景点的周围,各种以农家乐、乡野游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随处可见。

图三(花茂村红色之家老板王治强接受记者采访 中国经济网记者杨万熙摄影)
记者走进遵义市花茂村,发现当地村民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表情。近年来,他们充分参与红色旅游建设,并且在此基础上发展如陶艺、精品客栈、传统手工食品等附属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村民王治强是红色之家农庄的老板,他对记者表示:“红色机遇让我致了富,现如今我的农庄在旺季时几乎天天爆满,并提供给当地村民数十个工作岗位,发给员工的工资开销每年就在40万元左右”。随着政府近年来大力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像这样发家致富的农家老板还有很多。随着政府全面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争取实现90%以上农村人口受益小康“6+1”行动计划。据资料统计,今年以来,通过“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的红色旅游扶贫模式,已经带动3.5万贫困人口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