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沿河而生长,河岸因城市而闻名,世界级滨水城市的发展向来与河流密不可分,巴黎有塞纳河,纽约有哈迪逊河,伦敦有泰晤士河,上海有黄浦江。贯穿城市南北的母亲河沉淀了上海的历史文化,展示了上海的独特风貌,孕育了城市的精神气质,正怀揣着世界级滨水区的愿景,发展成为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水岸”。
对标世界一流城市水岸,上海浦江开发可以从伦敦南岸、巴黎左岸的发展中汲取哪些经验?11月10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更新保护创新国际研究中心和西岸集团主办、上海安墨吉建筑规划设计公司承办的“全球水岸对话2016论坛”上,来自纽约、伦敦等全球重要水岸城市的专家、学者聚焦“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新”主题,为上海打造未来一流水岸,实现上海面向2040“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愿景“支招”。
全球水岸对话
上海西岸作为上海2040确定的中央活动区,承载了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中重要核心任务。其通过多元的规划理念引领水岸地区的高品质开发,也正在探索上海城市有机更新和文化创新之路。此次全球水岸对话中,上海西岸开发负责人与来自世界优秀城市水岸地区专家学者的经验交流,为上海西岸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借鉴,通过论坛建立起的持续有效的对话机制,也将成为西岸迈向全球卓越城市的重要平台,促使其打造成为更好的全球水岸。
上海西岸 从光启计划到西岸计划
徐汇区区长
徐汇滨江管委会主任 方世忠
徐汇滨江岸线长11.4公里,腹地可开发面积约9.4平方公里,是黄浦江两岸可成片开发面积最大的区域。这条市民曾经无法亲近的封闭传统工业岸线,在2010上海世博会召开后明确了“规划引领、文化先导、生态优先、科创主导”的理念,汇集全球智慧确立“上海CORNICHE”公共空间规划方案,依托岸线腹地从北向南依次建设活力示范区、文化核心区、自然体验区和生态休闲区,并有了一个文艺的名字——上海西岸。
CORNICHE原指沿山崖而建的滨海大道,顺着这条路开车或行走,人们可以欣赏沿途的山、水等不同的风景,给人以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上海CORNICHE”就是要打造一段最“透气”的浦江岸线,并由岸线向腹地延伸拓展,从北向南依次建设活力示范区、文化核心区、自然体验区和生态休闲区。
我们关心西岸的空间规划,更关心西岸的文化战略、定位和理想,希望给西岸未来的文化发展注入灵魂,这就是我们提出“从光启计划到西岸计划”的目的。“光启计划”代表的是以“西学东渐”为内涵,是我们向西方文化学习,它成就了近代以来最早与西洋文化接触的徐家汇文明。在“光启计划”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西岸计划”。
什么是西岸计划呢?我的理解就是我们要用国际化的理念、国际化的方式、国际化的合作来传播中国文化、传播海派文化,不断来发现、挖掘、提升中国文化和海派文化的自身价值,推动中国文化和海派文化从上海西岸走向世界,让上海西岸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与世界对话的文化大码头、文化大平台和文化新地标。我希望我们的“西岸计划”带来的是“东学西渐”。目前我们正在和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进行合作,蓬皮杜艺术中心主席前段时间来访,我告诉他,我们的美术馆合作,并不希望简单把蓬皮杜的作品拿到西岸美术馆来展览,我希望用蓬皮杜的艺术眼光和专业方式,来发现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使得中国当代艺术能够成为世界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我们西岸的文化理念,西岸存在的文化价值。
纽约 从公众出发,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间
纽约规划局资深城市设计师
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学者 撒迪·帕沃
纽约市在城市规划中强调人文精神和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性。优秀的规划中,公共空间一定是最优先考虑的对象,人行道则是规划的切入点。人们在步行时会有怎样的感觉,决定了我们怎么样规划城市。好的城市设计一定是开放的,容易让人们触及。城市空间不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权,而是赋予每个人使用美好空间的权利。
在城市设计中,要创造或者强化地区特性、地区调性和地区气质。纽约长岛滨江曾汇聚纽约市50%的工厂,在向地区性文化中心转型的过程中,吸引了众多的文化机构、艺术机构、著名的独立艺术家以及时装品牌公司进驻,打造了该地区独有的品牌特色产业。同时,城市规划发展强调可持续性。要保证每一个大项目都有很好的配套,这是规划的细节,也是精髓所在。
可持续还体现在进行开发的时候,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连接。针对未来的气候变化,纽约创建了一个社区项目,以应对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这对上海的滨江开发也具有启示意义。上海这样的港口城市,必须考虑应对海平面不断上升的问题,规划师和政府部门现在就需要着手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
伦敦 旧区更新,让滨江的历史焕发生机
伦敦协会主席
伦敦规划顾问与资深评论家 彼得·默里
历史建筑承载着城市的发展轨迹,是一座城市的性格。滨水地区若要有延续性发展,就需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这涉及到对原有建筑物的更新改造。泰晤士河边的旧区正在通过改造成为新的文化中心和公共空间。彼得·默里说,我们要尊重历史,让它重新散发活力。
在泰晤士沿岸,规划将原来的废弃建筑和空间“摇身一变”成为崭新的文化空间。旧军用码头的仓储系统,在开发后成为对公众开放的步行道,同时融入了码头遗址的旧工业元素,呈现出历史感。1916年投入使用的布特勒码头也在重新焕发生机,这里已经成为众多设计师进驻的文化设计空间和博物馆,在建筑之间用步行道和自行车道进行连接,浓厚的艺术气息吸引了众多游客到访。为了提升公众的生活品质,码头周边地区还建造了外观别致的民用住宅,使它融入到滨江两岸的景观中去。
在伦敦河流沿岸的规划中,即使是一些现代建筑物也会加以保护。过去在泰晤士河岸建造的不少发电站已经停用,被纳入了滨江改造的范围。三年前停用的一个发电站空间被重新开发,如今成了集零售百货、企业和民用住宅为一体的综合体。另一个则转化成美术馆,并在周边配套开发了相关住宅项目和写字楼,一些初创公司和创意公司已经入驻。
波士顿 平衡功能区占比,让滨江水岸更加“年轻化”
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
原波士顿重建局总规划师 凯罗斯·沈
滨江规划不应只引进高端奢侈项目。建筑要配套各类功能,从建筑到功能分配都要有自己的特色,还要能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在波士顿城市规划中,滨水区域的各个功能区地块力求平衡。因为滨江地区不属于中心商业区,所以要在功能上进行有效区分,加大住宅占比,让更多的居民可以享受滨江景观,还要减少传统办公区占比。
波士顿特别强调艺术文化办公区和文化多元性开发,除了打造一些独立艺术家或设计师工作室可以进驻的区域,还开辟地块引进大学校园和企业培训基地。停用的工业园,在重新开发后用作办公租赁,非常适合小型的初创公司。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在滨江地区进行创业,滨江开发还成立了微住房项目,同时还建造了不少公共空间,比如创新中心、咖啡馆,让年轻人有地方可以进行交流沟通。
商业上,波士顿滨江开发一直坚持做创意零售。我们不希望引入大型零售连锁商店,而是要有自己的个性,打造只有波士顿滨江才有的零售和酒店。
旧金山 延续创新精神,用产业配套扶植企业家
旧金山财富岛发展协会主席
原旧金山港区规划与开发公司董事长
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学者 维维安·费
在滨水开发中,要充分运用资源和土地支持城市的产业发展。旧金山是全球创新中心,谷歌、Facebook等公司总部都坐落在旧金山湾区附近。在地块开发中我们也要结合这里的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规划将老工业楼和码头改为孵化器,致力于打造教育、医疗和生物科学研究园区,周边还建立了住宅、医院等基础设施。我们希望在这个区域有教育场地,并向周边的生物科技公司输送人才。
初创公司对办公租金较为敏感。旧金山就把一些老厂区改造成价格低廉的微空间,办公环境质朴,共享生产设施。目前,一些互联网公司、平面设计公司已入驻。这里定期还会举办主题活动,让年轻人有机会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
在公共空间的打造上,旧金山也融入了科技与创新元素。一些老建筑被改造成科学博览馆,让孩子们可以有机会探索科学的奥秘。展览还和室外户外活动紧密联系,比如举办一些演讲和文化艺术活动,让公众都能很好地参与进来。
主持人的话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
院研究员、城市更新保护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学者 王林
卓越的全球城市需要卓越的全球水岸,全球水岸对话2016论坛以上海西岸再开发为重点案例,展开与纽约滨水地区、伦敦南岸、巴黎左岸等国际对标城市的港湾对话,探讨如何打造未来的全球水岸,有助于上海汲取经验,落实“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实现“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
全球水岸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因而各自经验会给彼此以启发。比如纽约城市规划设计以开放度、细节和人的感觉为目标,让建筑界面的连续性在非常具体细致的城市设计当中得以体现,值得上海学习。一直被上海西岸作为对标水岸的伦敦南岸,用非常人性化的步行空间,把艺术、文化、商业、休闲甚至社区的活动串联组合在一起,让城市生活与文化艺术紧密关联,也颇具启发意义。希望今天的全球水岸对话,可以搭建起全球卓越水岸地区间持续有效的对话机制,进而形成文化、产业、人才等多维度的资源互动,成为西岸迈向全球城市卓越水岸的重要平台。
专家观点
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 伍江
世界各国城市,在二十一世纪对城市滨水区发展有一些共同的追求,这就是越来越关注滨水空间和自然生态的关系,水是自然中最基本的因素。打造更好的公共空间,不仅要美观,还要更加亲近人、让人与人的交流更加便利。
滨水空间的转型要关注社会,要让这个空间给社会带来更多利益,不要忽略社会的包容性,尤其是弱势群体,让他们能够在公共生活得到更多的补偿。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上海总规核心专家 唐子来
每一个全球一流城市都有一座一流的水岸,在规划和开发中,滨水地区和城市中心、城市的历史地区同样重要。滨水岸线的地区如果要获得成功,首先要把握两个特色。一个是借鉴一流全球城市的国际经验,比如纽约和伦敦。另一个是要塑造地域特色。然后要注重历史文化的魅力,用文化带动商业发展。还要塑造两种不同的办公区域,除了打造为世界五百强服务的办公间,还有二十四小时开放的生活场所,面向广大市民开放。
国际策展人
意大利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艺术总监 侯瀚如
20世纪90年代,西班牙巴斯克地区把一座滨江水岸的美术馆打造成用于文化旅游的地标建筑,从而带动了一座城市的发展。这说明,一个地标性文化机构可以成为城市的公共形象。
要打造一个地标性文化机构,不光要有好看的外表、丰富的藏品,还要看背后的发展和运营模式。它要与周边的环境有互动性,比如罗马的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周边就连接了音乐厅、运动区域、商业区和交通系统。文化机构也是公共空间,不仅在美学形式上,还要在文化关系上具备与公众互动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地标性文化机构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精神,能够通过吸引“人气”激发城市的新活力。
伦敦泰特美术馆资深策展人 克拉拉·金
一个公共文化机构的成长,需要社会各类主体的支持。由旧火车站改造而来的泰特美术馆,从成立之初和后期运营的资金筹集,都是由美术馆、政府机构、企业和私人等不同主体合作完成的。合作可以带来互利共赢。通过合作,美术馆可以为城市营造新的工作环境,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升整个地区的品质。
艺术观察主编、资深评论家 马克·瑞伯特
城市的面貌和氛围,会影响到工作生活在里面的市民的心情。在滨江地区,要打造有装饰性的、可供市民活动的公共空间。以新加坡的金沙酒店为例,它是在填海造田的土地上竖立起来的复合型建筑,丰富的艺术藏品、无边泳池、沙滩都成为人们休闲的地方,使用率很高。
在博物馆等公共空间里,可以融合土壤、卵石、溪流等自然元素,强调文化与生态系统的联结,让人们有机会思考自己和大自然的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 姜斯宪
全球的城市化进程使更多的人获得了更美好的生活,但也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空间冲突、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等问题,急需跨学科、跨领域以及跨国界的各类专家的深度参与、协同治理。此次论坛中,各国学者共同交流世界水岸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探索实践,为上海打造未来全球水岸,实现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标,提供了具有理论性、前瞻性和代表性的成果。上海西岸作为上海黄浦江重要的滨水地区,是上海未来具有国际化都市象征意义与发展潜质的地区,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立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期待同徐汇区一起将这种互动交流长期不断的持续下去,在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汇聚国内外在城市治理、城市更新的经验与人才等方面发挥作用,助力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水岸”。
徐汇区区委书记 鲍炳章
黄浦江两岸曾孕育了灿烂的工业文明,在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下,当前上海城市发展正迈入新的阶段,徐汇滨江将成为上海文化功能核心区。这里文化场馆密集,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已在全球新建美术馆综合排名中位居前列; 这里文化企业集聚,东方梦工厂已经落地,西岸传媒港正在建设; 这里文化交流活跃,西岸音乐节、艺术节等品牌活动精彩纷呈; 这里也是市民休闲娱乐之地,黄浦江两岸贯通后,将把最好的滨水岸线留给市民群众、留给创新发展、留给城市未来,充分展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上海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办公室副主任 朱剑豪
今年十月,上海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概念总体规划方案正式发布,以开放的江岸、美丽的江岸、人文的江岸、绿色的江岸、活力的江岸和舒适的江岸为六大理念,推进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的高标准建设。徐汇滨江位于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开放工程的浦西段,为贯彻落实此概念方案,徐汇定下了2017年实现徐汇段滨江全面贯通、沿江开放空间全面建成、打造高品质滨水开放共享空间的目标。作为浦江贯通开放的重点和上海2040中央活动区的核心承载段,相信贯通后的徐汇滨江将是一番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