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和体制改革创新,为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积累经验,为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善行旅游与精准扶贫提供成功案例
□杨复兴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永续利用是人类发展的主旋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后,2015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委成立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印发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提出用3年时间在9个省区进行试点,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体制以实现保护为主、全民公益性优先的目标。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今年4月,青海省出台《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机构设置方案》,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首个国家公园生态体制改革试点正式拉开改革序幕。
率先探索,意义重大。一是明确范围和定位,有利于试点精准发力。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范围由“一园三区”即黄河源园区、长江源园区、澜沧江源园区组成,园区总面积为12.31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面积的31.16%。发展定位是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建成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建成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二是立足改革和创新体制,有利于提高体制运行效率。针对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切割自然生态系统、碎片化比较严重、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等比较突出的区域问题,组建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实体,整合国土、环保、水利、农牧等部门编制、职能及执法力量,建立覆盖省、州、县、乡的四级统筹式“大部制”生态保护机构,解决过去“九龙治水”,互相扯皮,责任不明问题,提高行政效率。三是投入资金,社会参与,有利于形成有资金有合力的机制。在争取社会服务均等化国家支持的同时,积极进行市场机制改革,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积极参与的资金筹措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社会投资与捐赠制度,探索建立生态发展基金与资本市场对接。四是以人为本,修复生态,有利于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促进牧民增收,同步建成小康。试点园区涉及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曲麻莱、治多三县和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辖区域。3个园区有12个乡镇、52个村,1.67万牧户、6.15万人,贫困人口1.97万人,存栏各类牲畜65.37万头(只、匹)。通过生态修复、保护、治理和利用,实行精准扶贫,保障牧民发展权益,优先从贫困户中选出近1万名具有劳动能力的牧民作为生态管护员,占园区贫困总人口的比例近50%。在完成日常巡护、监督执法辅助、生态监测等任务的绩效考核后,每月可获得1800元收入。
改革是好事,创新有前景。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公园建设和生态保护的体制变革,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创新突破。一是建立生态保护的委托管理体制,建议把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土地所有权全部转为全民所有,公园其他的草地使用权全部承包落实到牧户或政府进行赎买,由中央政府直接拥有,并由中央政府委托给青海省政府进行管理;二是当今旅游已经成为国家公园的一个基本要素,但是与生态保护保育之间必须协调,要按照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完善设计生态旅游线路、环境科研和教育项目,合理确定游客承载能力,实行门票预约和游客限额管理制度;三是区域内居民的生存发展和基本生计乃至小康生活,必须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建议逐步把区域内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转变为生态护佑者或者国家公园员工;四是高度重视资源保护问题和水源安全问题,保护“中华水塔”,必须与区域主体功能区政策保持一致,把涵养水源和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作为国家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重要任务和考核指标;五是探索低碳金融和碳汇交易,必须与生态文明要求结合,建立长效低碳金融支持体系和绿色金融发展机制;六是促进国家公园园区内少数民族的和谐团结进步,保障各民族幸福安康快乐生活。
总之,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和体制改革创新,为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积累经验,为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善行旅游与精准扶贫提供成功案例。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