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
政策+资金推进试点富民
早在2013年,山西省就决定将总投资达690.8亿元的45个旅游扶贫项目列入全省百企千村产业扶贫项目中;2014年5月,山西省政府又做出决定,在未来三年内,每年从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中切出15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乡村旅游;2014年7月,山西省旅游局还根据发展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风光美等5项评选标准和推荐条件,在全省范围内评选出第一批65个“最美旅游村”;2015年初,由山西省政府签发的《开展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实施意见》,更是将旅游扶贫推向了“新常态”下山西省“综改转型”的最前沿。
“从2015年到2020年,将扶持约3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每年规划约50个贫困村,今年首先列出20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等确定的264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选择资源禀赋好、开发条件好、相对集中连片的贫困村,先行启动建设。”在2015年2月6日召开的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山西省旅游局局长冯建平指出,“不管是列入国家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还是省级层面重点扶持的旅游贫困村,政府都将在制定政策、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重点倾斜,优先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欠缺、接待设施和接待能力不足等问题,保证扶一村富一村,富一村带一片。”
壶关县:
扶贫队进驻推进定点富民
在1996年之前,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山西省壶关县桥上乡仍然极其贫困闭塞,党委、政府所在地桥上村靠人均一亩多的贫瘠山坡地为生,人均年收入仅有可怜的890元。于是,当地政府把目光投向了家门口亿万年鬼斧神工造就的太行山大峡谷。2001年,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壶关因为资金困窘,无奈将桥上乡境内的八泉峡、红豆峡等10个景区分别拍卖开发。于是,各村落闭门锁路、相互对立,各景区单打独斗、恶性竞争,农民利益受到严重影响,产业发展受到极大制约。在这样的背景下,壶关县申请山西省旅游局派驻扶贫工作
队进驻桥上乡。
2007年,山西省旅游局经过实地调研,确定把桥上乡下辖桥上、盘底、下石坡、东川底、庄则上、大河6村定为帮扶村,由分管处室负责人为联络员,一对一解决增收致富的问题。扶贫队深入大山,挨家挨户走访调查,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进行座谈,与乡领导、村干部共同会诊把脉,共谋农民增收路径。
扶贫队先后十余次对桥上村、大河村、庄则上村“农家乐”布局、标准以及设施配套、卫生状况等进行了详细察看。“村里有32家客栈、850张床,但因为没有厕所、没有空调,再加上管理不善、服务一般,很多游客都返到邻近的晋城市陵川县吃住,导致游客住得越来越少。”山西省旅游局局长冯建平总结。
针对这个现状,扶贫队立即请专家为桥上乡农家旅馆、饭店提出标准、订立规范,聘名师为农户传经授课、定期考核,使乡村旅游面貌在短时间内得到改观。截至2014年底,桥上乡农家客栈已发展到138户,床位达到2979张,加上钓鱼台、大河等9个宾馆,全乡日接待游客住宿达到5000余人次,全乡农家客栈、餐饮、商贩、环卫等方面旅游服务从业人员达到两千多,旅游产业年收入达到15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旅游业已成为桥上乡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阳城县:
布局农家乐推进连片富民
从2013年起,晋城市阳城县启动了美丽乡村连片区建设。县委、县政府依托县城和三大旅游景区,制定了以“一带四区”(“一带”,即以东起磨滩、西至董封,串珠成链的美丽乡村休闲示范带。“四区”分别是:沁河芦苇河——明清古堡区、横河析城山——山地景观区、蟒河——生态休闲区、县城周边——郊野休闲区)连片区建设规划。展开了以美丽乡村为依托,发挥皇城相府、析城山、蟒河旅游品牌带动作用,利用乡村旅游与城市田园为基础,充分突出阳城生态养生、文化养性、乡村度假的特色,打造中国悠然生活方式诞生地,引发了“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悠然阳城”的火热行动。
2014年,全县上下联动,干群一心展开美丽乡村连片建设大会战,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完成了200多个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修建了79公里车行道、休闲道,治理了15公里河道,建起了4个驿站、7个观景台,配套建设和提升改造377户农家乐,建成了由高效经济农作物营造的1000亩大地景观,培育了200亩经济作物科技示范园、15套半亩园、大桥休闲渔园,初步实现片区内“宜居、宜业、宜游”的建设目标。
进入2015年,阳城县再次提出了“百村万户富民增收工程”,进一步加快农家乐建设,力争短期内使全县农家乐发展到一万户。
太谷县:
融合多产业推进带状富民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大西客运专线、大运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旅游区位无与伦比。然而,由于周边平遥、祁县、榆次等县市区旅游资源突出、产业发展较早,使区域旅游资源同质化的太谷旅游业陷入四面围堵、无“路”可出的困境。但太谷人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旅游梦,他们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精神,集中优势、重点突破,“全力打造山西乡村休闲第一县”,全县乡村旅游已走上专业院校、尖端企业、地域文化同支撑,村级合作社、乡级综合体、县级旅游线共发展的良性轨道。2014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297.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完成20.11亿元,增幅率46.84%。其中,乡村旅游实现14亿元,占全县旅游总收入比重的70%,全县旅游收入突破20亿元大关。
尤其是在2015年,太谷县敲定了“‘谷’色古香·养生太谷”的主题旅游思路,出台了《太谷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等相关条规,并投资400万元,瞄准“一线六乡十七点”(“一线”即沿南山百里林果带一线,“六乡”即南山一线涉及的6个乡镇,“十七点”即生态庄园、民俗民宿农家乐、采摘园三种类型的17个乡村旅游重点打造提升点)精准发力,投资完善了全县旅游标识标牌,开通了含有26个停靠点的南山一线乡村旅游公交,使各个乡村游景点串珠成链,互补互融。全县乡村旅游走上了以旅补农、以旅助农、以旅促农的良性发展道路。
云丘山:
紧跟带头人推进项目富民
乡宁县是山西省贫困县,而位于深山中的云丘山区更是贫困县中的重点贫困村。为改变村民面貌,促进农民增收,乡宁县隆水集团董事长张连水从2007年开始,先后投资6个亿,不仅修复和重修庙宇10余座,完成景区绿化35000平方米,还拓宽改造了景区内公路36公里,修建完成了三条客运观光索道。同时,联合周边两个行政村成立了云丘山村企联合党总支,完成移民新村建设,涉及9个自然村、218户居民,新建大河小学1座,移民住宅楼2座,占地41680平方米移民新农村2处。其中,2013年就完成投资3.46亿元,主要实施了云丘山“山西黑猪”养殖基地、会务中心建设、滑道项目建设、冷库、水厂、水库及消防车库、停车场、宾馆、综合楼、移民新村等建设工程。
在新的强农惠农政策和发展规划的指引下,新一轮的投资热潮涌动云丘山区。项目总投资36.63亿元,其中,争取国家扶持资金2亿元,自筹30亿元,社会融资4.63亿元。目前已投入8.23亿元,其中,国家投资0.3亿元,自筹7.93亿元。
建设目标是将云丘山景区打造成为集生态、旅游、文化、养生于一体的综合型景区。
预计项目完成后,可直接带动关王庙乡大河、坂尔上两个村委11个自然村、405户、1697口人(其中贫困人口870)的人均收入翻番,同时也可为关王庙乡各村委及周边乡镇直接提供6000个就业岗位,可解决700个贫困劳动力的就业。该项目目前已解决就业63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达200多人,每个劳动力人均增收2000余元。
锡崖沟:
卅年筑一路推进畅通富民
锡崖沟,这座位于山西省陵川县太行山腹地的小村庄,如果不是因为修路,也许在地图上都没有标记。上世纪90年代初,17个自然村两代人用了30年时间凿开了一条长7.5公里的太行“天路”。第一个10年之后,锡崖沟村与兰花集团共同组建的王莽岭旅游开发公司成立;再一个10年,锡崖沟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红色旅游示范点、“新中国60大地标”之一、山西省旅游名镇名村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路通了,锡崖沟“翻了身”。20年前人均年收入才一两百元,如今收入翻了50多倍。
而今,这条承载着锡崖沟几代人梦想的挂壁公路,随着周边几条公路的陆续修通,其交通功能已逐渐被取代。尤其是2003年,山西兰花集团接管投资6900万元打通2.7公里长的王莽岭隧道后,锡崖沟人出山从10年前的1小时缩短到了现在的十几分钟。而2012年开通的陵候高速公路,更是直接修到锡崖沟村口,打开了锡崖沟走出大山的最后通途。
锡崖沟的“现代愚公”精神传遍了全国,锡崖沟的旅游致富经也启发了周边的贫困乡村。从1991年到2009年,以锡崖沟挂壁公路为样板,晋豫两省交界处的南太行上,先后修筑了陈家园、昆山、虹梯关、穽底、郭亮、回龙6条挂壁公路,带动形成王莽岭、八里沟、关山、太行山大峡谷、蟒河、珏山等十余处著名旅游景区,旅游业已经成为南太行山区脱贫致富的第一引擎。
老牛湾:
吸引注意力推进营销富民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这首已经流传了数百年的民谣,是对偏关县(曾属河曲县)老牛湾村贫困面貌的真实描述。而当笔者真正站在想象中残阳衰草的老牛湾望河楼前,看到的却是一幅碧波荡漾、渔舟晚归的恬美山水画卷。
没搞旅游时,老牛湾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如今,在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引下,全村51户村民中有23户搞起了农(渔)家乐,有的还组建了游艇公司,承包了沿河酒吧,开展了网箱养殖,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从2004年的1580元提高到去年的1万元。
老牛湾的旅游扶贫之路要从1998年万家寨水库下闸蓄水说起,当全长70多公里的高峡平湖横空出世,所有人都被“黄河入晋第一村”、“黄河长城交汇处”——老牛湾惊世骇俗的美景惊呆了,国内外摄影家、艺术家、户外运动爱好者纷至沓来,中央电视台及《人民日报》《中国国家地理》等主流媒体争相报道,短短十余年,老牛湾从一个普通山村变成了国内外游客垂青的旅游胜地。与此同时,景区开始与携程、驴妈妈、去哪儿、途牛等主流网媒和国内知名户外运动组织展开合作营销。随着老牛湾知名度的增加,许多国际旅游组织开始主动找上门来。2010年,老牛湾与韩国全罗北道达成意向,在元旦期间举办了包括韩国、德国、保加利亚等200多名国际徒步爱好者在内的“第一届迎新年·老牛湾长城黄河国际徒步大会”。从此,国际旅游市场向老牛湾敞开了大门:2013年,“黄河国际滑冰挑战赛”举办成功,老牛湾被定为永久会址;2014年,马来西亚《光华日报》长城万里行远征团专程来到老牛湾……连续几年下来,老牛湾接待入境游客达到1万人次。
武乡县:
闹“红色革命”推进转型富民
武乡县不仅是我国著名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山区农业县,还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产业多年来一直是该县的支柱产业。但是,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日渐减少、价格下滑,武乡县不得不面对转型“阵痛”。同时,武乡县又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遗存、革命文物丰富,这些优势使武乡县成为全国红色旅游资源最集中、最丰富、最突出的地区之一,为其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肥沃土壤和“先天”条件。
武乡县从1988年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对外开放那天起,就迈上了探索红色旅游的艰苦历程。他们在结合县情实际、剖析资源优势、展望未来市场,决定“像从前闹革命一样闹红色旅游”,提出“创建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基地、全国最大的八路军文化基地、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目标制定后,他们马上“穿针引线”当起了红娘,于2010年和深圳锦绣中华发展有限公司成功签订“两园一剧”(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太行山》大型实景剧)战略合作协议,迅速助推武乡县实现了从“黑色煤炭”到“红色旅游”的战略性发展转型。据统计“两园一剧”开园演出至今就接待游客37.25万人次,门票收入1729.35万元,景区收入2516.38万元,带动3000余人直接就业。
雁门关:
借力大开发推进规划富民
雁门关自古就是边关要塞,这片“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走黄沙”的贫瘠土地上,散落着千百年来戍边将士后代开辟出的家园——雁门关村。由于贫困,村民不断离乡谋生,如今只有最后的6户人家与边关明月相伴。走出这个由石板砌成的小村庄,向南200米,就是题写着“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雁门关小北门。由小北门进入雁门关城,沿着雁门古道过西门、雁楼、关署、李牧祠,就从塞外进入了塞内,古道旁是历史上承担着通关护市重任的前腰铺村和后腰铺村,从这里向南6公里外,则是位于雁门关军防体系的最南侧隘口——南口村,这4个村落在行政上都属于代县雁门关乡。
然而,就是这样一些紧傍雁门雄关的“近水楼台”,多少年来却一直过着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的贫困生活。不过,这样的日子从2009年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当年5月开始,代县县委、县政府在组建雁门关管理局、编制一系列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规划基础上,打响了全面开发雁门关的宏大战役。到2012年年底,完成工程投资4亿元,动用砖瓦土石方360余万方,完成景点复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生态治理、软件配套、市场开发等六大类106项工程。目前正在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雁门关景区,已经成为配套功能齐全的大型边塞风情旅游区,年可接待游客
从1985年,襄汾县丁村开办全国第一家汉民族民俗类博物馆以来,乔家大院、常家庄园、皇城相府、李家大院等“晋商十大院”相继开发,其中乔家大院和皇城相府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已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领跑者。
然而近些年,这种以“拆迁+复原+门票”为模式的大院观光模式,因脱离了博物馆研究保护、服务社会的根本宗旨引起人们的反思。在这种背景下,后沟古村、碛口古镇、上庄水街(天官王府)等一大批原生态古村镇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北方汉民族地区首座乡村生态博物馆”——平顺太行三村生态博物馆(豆口认知中心)。这个项目通过旅游扶贫+文物扶贫的综合带动,在全国范围内先行探索出了“旅游+文物”合作扶贫新途径。
豆口的成功在于把整个古村落做成了博物馆,活态再现了太行水乡的秀丽风光、历史悠久的民居古建、柿红米香的丰富物产和享誉晋冀豫三省的民俗节庆,不仅对生态文化进行了保护,又通过民俗旅游给当地民众带来收入,反过来又回馈于遗产保护。而旅游厕所、停车场、标识标牌等一些基础设施的配套,民俗文化表演、民俗摄影活动的举办,占地150亩的浊漳河综合休闲游乐项目的落地,以及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农家乐,在完整保护原生态乡村文化的同时,也让农民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