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年轻旅游市场最in趋势(图)

2014年10月29日 08:16   来源:海南日报   

 

大学生引领年轻旅游市场新趋势。本报记者 武威 摄

  本报记者 李佳飞 实习生 潘媚

  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变得越来越热,在旅游群体当中,大学生是整个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而又独立的组成部分。

  中国青年报曾经联合新浪网进行的“大学生旅游调查”表明,有67.35%的受访者平均每年旅游一次;被调查者中80.8%的人对旅游兴趣浓烈,14.2%的人回答可有可无,只有5%的人表示反对。由此可见,大学生确为一支旅游生力军。

  而从日前落幕的第二届大学生海南旅游线路设计大赛获奖的30条线路中,不难发现,年轻人的旅游市场有着明显的特色和趋势:大多数年轻人更趋向于选择极富地方特色、具有体验感的美食之旅。

  特色民俗风情

  在本届大学生旅游线路设计大赛的作品中,大多数线路多以海南特色民族风情为设计的主导线。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旅游,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在娱乐放松的同时,切身体会到海南特色民俗文化风情,感受少数民族的生活。

  以“黎家黎韵情,黎风少年行”为宣传口号的线路—“和‘黎’在一起”,在本届大学生海南旅游线路设计大赛中成绩较好,是本次受评委大为赞赏的作品之一。该线路作品包含住进黎家的船形屋,参与一次原生态的黎族篝火晚会,男的穿着黎锦扮成阿哥,女的扮成阿妹,在隆闺前对歌,亲手去做陶瓷,亲手酿酒等原生态的生活内容,让年轻人蠢蠢欲动。

  此外,海南职业技术学院酷客队设计的琼海龙寿洋深度游,在龙寿洋乡村感受原生态、原生活、原生产,体验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的特色风情游,在大学生团体里获得了最高票数。

  海之缘国际旅行社总经理助理何雪涓感言:“通过本次大赛的获奖线路来看,因平日里接触得较少,农家文化、黎族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开始广受大学生的欢迎。”

  极富体验感的活动

  在本届大赛中,不少作品包含体验感较强的活动内容。海南大学旅游学院的罗晶告诉《旅游周刊》记者,旅游最重要的是有意思,有活动。

  海南完美假期旅行社执行董事龙鹏感慨道,当今大学生更偏爱于选择具有操作性、体验感较强的旅途,希望能在旅途中通过“体验”而忘我,放飞心灵。

  “毕业之旅的西线三天两晚游”因包含各具特色和体验感较强的活动吸引着众多大学生的眼球,该线路主打原汁原味的“西线旅游”,三天两晚的行程包含采摘、篝火、登山、泡温泉等一系列大学生喜欢的体验性活动,广受欢迎。

  与此同时,“玩转澄迈”获得的票数也位居前列。该线路以“绿色环保,生态创意,风情体验,海边篝火晚会,体验农事”等为活动内容,红坎岭陶艺园制作泥人、器皿等陶艺;桥头富硒挖地瓜、砌地瓜窑和绿色生态食品的品尝;傍晚时分的篝火晚会等一系列活动极富创新、具有较强体验感。

  地方特色美食小吃

  平常的大学生活免不了教室、食堂两头跑,于是大学生们对旅途中的饮食也有了自己的要求。不仅要物美价廉,更要新鲜健康。当美食成了选择的其一条件后,一般旅社的十菜一汤就不再受欢迎了,而地方特色小吃就是旅途中的至关要素了。

  线路 “舌尖上的琼海游”就针对大学生的新要求,以吃遍琼海美食、探访背后文化为主题,在大学生人群里叫好声一片,纷纷呼喊“我们要参加!”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学生王志明告诉《旅游周刊》记者,“舌尖上的琼海游”主题非常鲜明,不仅可以吃到琼海专属味道的美食,还可以探访隐藏于美食背后的琼海田园渔耕文化,身边的朋友都很想参加这样的美食线路。

  据了解,该美食线路包含海南四大名菜,以及各地独特的特色美食,如,琼海杂粮、琼海农味、琼海咖啡、琼海老爸茶等

  此外,“一场因糟粕醋引发的骑行”也以“铺前最正宗的糟粕醋”作为旅途的重头,探寻由海菜、马蹄蟹、海螺、石葱、海带以及牛杂组成的一碗酸辣美味。

  不难看出,大学生们对地方特色美食的追求是无限的,旅途中简餐换成特色小吃,反响必定非同小可。


(责任编辑 :王璐瑶)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