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党报谈旅游市场整治:强化问责 不能单纯“谈业务”

2017年03月28日 07:22   来源:人民日报   

  旅游市场的整治,也需落实党政同责,管住乱伸手的权力,动动某些人的奶酪,从而带动行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好转

  3月27日,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对社会公布,内容涉及购物市场、旅行社、导游、景区景点、行业协会、监管、政府责任等7方面22条新规。云南省领导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承诺的这些“云南史上最严治理措施”,能否尽快有效遏制云南旅游乱象,再次引发高度关注。

  近年来,因低价游和强迫购物所引发的负面事件,不仅让“彩云之南,旅游天堂”的美誉多次蒙垢,甚至对云南开放、和谐、安宁的整体形象造成直接伤害。虽然陆续采取了一些整治措施,但大多停留在治标阶段,未能触及旅游市场的深层次问题。据人民网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2月,涉及云南的旅游投诉占全国总量的34.8%,仍居全国第一。

  治乱首先要找准致乱的根源。“不合理低价游,高额购物回扣”的顽疾经常在整治之后又出现反弹,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斩断灰色利益链条,以至于破除旅游市场潜规则,需要省领导发狠话,责问某些嚣张的购物店背后是否“有人”,直接要求工商、公安甚至纪检部门去查查。这清楚表明,市场乱象背后,有权力之手在寻租牟利;而在诸多旅游纠纷中,也不难看到权力不作为、懒作为、乱作为的影子,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由此被扭曲,市场秩序失范。

  因此,就不能将旅游市场的整治视为一项单纯的业务工作,而要从落实党政同责,各部门齐抓共管,严肃党纪政纪,强化问责做起。从云南此次公布的整治措施看,除“取消旅游定点购物”“禁止不合理低价游”“建立旅行社黑名单制度”等外,特别强调建立旅游监管履职纪检监察机制,强化属地监管责任,明确州、市主要领导为旅游市场监管第一责任人,并明显加大了监督考核问责力度。这体现了管住乱伸手的权力,真正动某些人的奶酪,从而带动行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好转的工作取向。

  治理旅游乱象,还要与促进旅游转型升级同步。应该说,观光旅游在云南起步早,经过20多年的发展,2016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31亿人次。但与此同时,旅游业的体制、机制却日益陷入游客和门票收入增长的路径依赖中,难以适应旅游需求向高端化、特色化、多元化的转变,急需进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利益藩篱,释放创新动力,早日形成新型旅游业态,才能使云南旅游逐步从低价恶性竞争、靠购物高回扣维持的经营模式中走出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这22条新规能真正落到实处,云南旅游市场有望逐步回归理性,赴滇旅游的报价将会提高,短期内团队游客人数可能下滑;同时,新旧经营模式转换,利益分配不断调整,旅游行业将迎来一段阵痛期,部分企业将被淘汰出局,部分不适应的旅游从业人员也将面临重新就业,这是产业转型升级必然付出的代价,业内外对此已有共识。政府和社会在以积极心态迎接新变化的同时,需要主动及时化解转型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将阵痛降到最低程度。

  在3月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云南有关部门负责人再次承诺,确保在一年内旅游市场秩序根本好转。决心如果能够化为转变,必将产生辐射效应。云南面临的问题,相关各省区市也多少存在。云南不应成为整治的孤岛,各地方也不应等着旅游热起来、问题疼起来之后才行动。全面小康,不能落下旅游质量和群众体验的提升,真心希望全国旅游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越来越少。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