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景区别墅应从投资走向消费

2014年08月21日 13:58   来源:北京商报   

 

  一面是旅游地产过度投资、市场消化力不足;一面是旅游度假兴起,处在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节点。在此背景下,有企业通过为旅游地产开发商与度假游客“牵线搭桥”巧觅商机,清晏九洲旅游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那么,清晏九洲的运营模式如何?依靠什么盈利?北京商报记者专访了清晏九洲总经理路正宏。

  北京商报:清晏九洲的核心运作模式是什么?

  路正宏:清晏九洲为消费者提供全国顶级的景区度假别墅。目前在全国11个目的地景区内,我们拥有三亚度假别墅、丽江度假别墅、黄山养生度假别墅等十余个项目。我们有多个级别的会员卡,其中最低级别入会费用为30万元,消费者拥有20年的使用权,每年均拥有5万元的使用额度,对应不同的别墅每年约有8-15天居住权。相当于投资30万元在20年后拥有100万元的收益。

  北京商报:景区别墅的市场前景如何?

  路正宏:投资旅游地产曾经收益回报率很高,旅游地产投资也一度呈井喷态势,以至于旅游地产开发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疯狂开发旅游地产项目。从目前旅游地产市场的总体情况来看,消费者的投资行为已经趋于理性。2012年,中国旅游地产项目超过3000个,全年投资总额破万亿元,而大部分旅游地产的投资者年收益率仅在3%-4%左右,2014年已成为负增长。旅游地产几乎已成为沉默资产,无增值收益、套现率低。目前全国有630万套旅游地产,仅有150万套售出。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度假已经成为人们最重要的休闲方式之一,同时也对高品质的旅游度假目的地提出新的需求。

  北京商报:景区别墅的受众人群是什么?房源从何而来?

  路正宏:清晏九洲的目标人群是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消费者,目前中国这一群体约有500万-600万人。我们的房源均是与旅游地产开发商直接合作,就像刚刚提到的旅游地产目前空置率很高,我们试图与旅游地产达成共赢。未来或许会承接个人景区别墅出租,但还没有向这方面发展。

  北京商报:如何令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消费者接受景区别墅产品?

  路正宏:以往购买旅游地产的消费者心态是作为投资方式有上行空间,套现时不赔钱,自己住时又可以享受。事实上,景区别墅这类旅游地产,消费者每年只能有几个星期的使用率,更多的意义是用于投资。简单算一笔账,目前购买一栋景区别墅大概需400万元,产权40年,即每年花费10万元,如果每年住15天则每天花费8000元,其中还不算房屋的保养、400万元资产处于静默期的损耗。而现在只要投入几十万元,就可以享受与投入400万元一样的生活品质,消费者可以用剩余的钱去进行其他投资。从产品上讲,我们的别墅均是国内最顶级的项目,别墅内会配备专业管家,我们还会为会员定期举办各类活动,为客户营造一个高端的社交平台。

  北京商报:这一模式在前期投入中对资金要求很高,如何确保资金的回流并盈利?

  路正宏:清晏九洲背靠母公司晏财智集团,晏财智集团同时经营金融平台,拥有联合信达、花旗银行、幸福保险、凯雷投资等金融机构的支持,资金流不是问题。清晏九洲的模式是只要会员达到1000人即可以盈利,从今年3月至今公司已经达到千名会员的规模。而当会员规模达到3万时,公司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而这3万名年收入在500万以上的会员,对于拥有金融业务的晏财智集团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资产。从目前市场调研来看,基金公司获得一位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客源,需要3万元的成本。这样我们就与母公司一起打造出了一个“金融+地产+旅游”的商业闭环。


(责任编辑 :王璐瑶)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