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浏阳河,开发打造浏阳河,已成为我市世纪工程项目的重头戏,这对地处浏阳河畔的江背镇而言,是一个难逢的发展契机。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人文景观等要素来说,江背镇均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江背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名人众多,精英荟萃,可称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
一、厚重的文物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
江背镇是名人的摇篮。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各路英雄豪杰,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因人而形成了丰富的文物景点。从2008年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到2010年的全国革命遗址普查,全镇共发现达县级以上文物保护级别的景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7处之多,包括名人故居,宋、元时代古城遗址,明清时代的古建筑、大革命时期的烈士墓地,清代民居村庄等等。其中徐特立故居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宋、元时期形成的南阳古城遗址,清代民居盛家老屋,徐仁里墓,徐立泰墓,唐贻承墓,上花桥,金银坝,泉神古井,九子岩五仙庙等九处文物点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各处均已安排文物保护责任管理人员。其余17处已在核查定级中。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这些文物景点有75%分布在浏阳河畔的金洲、湘阴港、特立等村,与浏阳河近在咫尺:民居古村盛家老屋与浏阳河相距只有百余米;南阳古城遗址、蒋长卿故居、徐立泰墓与浏阳河仅距一华里;徐特立故居、柯蓝故居、徐仁里(徐特立祖父)墓,徐笃本、徐厚本墓(徐特立的长子、次子)与浏阳河相距仅2公里;其他文物景点均分布在江背镇范围的青山绿水间,从浏阳河上岸,只需15分钟车程即可到达最远的景点九子岩。众多文物景点紧邻浏阳河畔,这一现象,让自然研究学专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湖南省社科院的一位资深学者在考察湘阴村小埠山枣洲(浏阳河河中小岛,总面积15000平方米)时,看到小岛上大树参天,百鸟齐鸣,如入世外桃园仙境,被这里的山水环境陶醉了,沉思良久之后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真的是太准确了!”。徐特立、熊瑾玎、蒋长卿、赵则三、毛达恂、黄彝等,都出生在浏阳河边上,吃浏阳河水成人的啊!就是这些风云人物,才使浏阳河畔的江背这块土地显出灵气,印证了“人杰地灵”这句古语,只有人杰,才会地灵。由此可见,浏阳河畔的江背这块充满灵气而又神奇的土地,其中蕴藏着十分厚重的文化内涵和文物资源。
二、挖掘文物资源与开发旅游业的设想与建议
根据浏阳河保护和开发的势头,挖掘江背镇文物资源的工作已时不可待。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以吸引游客,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使文物本身得到更好的保护。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业、旅游事业可谓是相互促进。
但是,就江背镇目前的文物状况而言,首要的任务是保护。浏阳河畔的保护与开发方兴未艾,浏阳河开发一旦全面启动,而文物景点缺乏足够的保护措施,有可能面临被严重损坏的局面。如何挖掘江背镇文物资源,开发旅游业,促进文化强镇,笔者有以下设想与建议:
(一)抓住机遇,与浏阳河开发对接
浏阳河的开发,沪昆高铁的拉通,长株潭的打造等系列重点工程的实施,是促进江背经济腾飞的机遇和信号。浏阳河畔的金洲村、特立村、湘阴港村一带已经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当地老百姓对此也有所躁动,找相关部门要求圈地搞项目,这当然是不可随便批准的。但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敏感的村民已经看到这里的发展前景,想抓住机遇发一把。
因此,政府作为决策部门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将挖掘江背镇文物资源、开发旅游产业,高位谋划,全盘规划,与浏阳河保护开发对接。在长沙县“十二五规划方案”征求意见中,我镇已将有关挖掘江背文物资源与浏阳河开发对接写入补充建议,希望县委县政府引起重视,将黄兴、朗梨、干杉、江背的未来发展与打造开发浏阳河结合起来,连成一片,分步开发,突出特色,打造亮点,一定是一篇五彩缤纷的美妙文章。
(二)组建班子,制定开发的具体方案
建议组建一个领导小组,聘请资深专家参与。一是摸清文物资源详细底子;二是绘制文物景点的颁布走向图;三是全面调查,科学论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四是对外造势,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为招商引资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招商引资,加大投入,修复文物景点
文物景点,因时代久远,自然与人为损害都比较严重,已急待修复,如紧靠浏阳河边的清代同治八年修造的古村庄盛家老屋。损坏程度更为严重,局部建筑出现垮塌现象,雕花木板门破损严重,赵则三、毛达恂、蒋长卿、熊瑾玎、柯蓝等名人故居大多需要重修恢复,投资金额巨大。文物挖掘与开发可以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寻找合作伙伴,在保护文物的原则下,共同打造旅游产业。将重点放在浏阳河边特立村、金洲村、湘阴港村沿河一带,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搞好文物景点的修复开发工作。
(四)高品位打造,形成大格局
浏阳河畔文物资源与旅游事业的开发要力求做到高品位打造,应该在保护好文物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以文物为依托,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深刻更生动地展示出来,并且采取容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所喜爱的方式进行展示。还应以文物景点为载体,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如民俗展览、民俗表演)等立体动态地展现出来,从而扩大文物景点的旅游内涵和吸引力。同时,整体谋划,将一个个目前分散的文物景点连成线形成片,互动互利,整体组合,形成大格局,更好地给予合理利用。
总之,挖掘浏阳河畔文物资源,开发旅游产业,是一篇文化强镇的大文章,期盼领导高度重视,科学决策,精心打造,书写好这篇锦绣文章。
(责任编辑 :刘雨佳)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