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旅怎样激活消费新动能?

2025-11-22 08:25 来源:农民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璐)
光影之间照见美好
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乡村文旅怎样激活消费新动能?

2025年11月22日 08:25   来源:农民日报   

直升机、热气球腾空而起,吸引游客争相体验;夜间经济延长消费时间,体育赛事、节庆活动聚拢了人气;传统非遗技艺摇身一变,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文创产品……近日,记者跟随中宣部“活力中国调研行”团队走进四川乡村,历史感、烟火气裹挟着时尚范儿扑面而来,农业与旅游、文化、餐饮、体育、康养、研学等产业深度融合,消费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为游客带来新奇创意、品质体验,提供满满的情绪价值。

提起四川,人们总会想起天府之国、古蜀文明、安逸巴适等字眼。近年来,四川持续培育“蜀里安逸”消费品牌,打造“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先后出台多项消费促进新政策,激发文旅产业活力。乡村旅游进一步提档升级,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带动农民增收的“引擎”。

产业深度融合,拓展消费广阔空间

遂宁市安居区常理镇海龙村村民谢旗英今年73岁,年逾古稀的她竟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22年4月28日,以海龙村为核心的海龙凯歌园区开园,其他村民还在为“卖土特产、农家饭能挣几个钱”心里打鼓时,谢旗英就在家门口的核桃树下摆上一张方桌,“谢婆婆凉粉”应运而生,逐渐成为网红打卡点。在谢旗英的带动下,“卢记鸡汤抄手”“海龙芋儿鸡”“凯歌桑叶菜”等美食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从开园到今年8月31日,海龙凯歌园区累计接待游客364.29万人次,创综合旅游收入3.1亿元。2024年,海龙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18.3万元,入选2023年度四川省“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

海龙凯歌吸引游客、富民增收的“密码”是什么?

海龙凯歌管委会主任陈小兵说:“上世纪70年代,海龙村曾因沼气建设闻名全国。园区深挖沼气特色文化资源,坚持农字打底,探索‘农商文旅体教康’多元融合业态,不断丰富产品、服务供给,激发消费市场潜力。”

例如,修复和保护多口废弃沼气池,建设沼气陈列馆、农村能源历史博物馆,再加上幸福公社、人民食堂、乡村大礼堂等怀旧场景,做好“乡愁文章”;

彩色油菜、黄桃、高粱、油葵、香米、贝贝南瓜、林下土鸡……特色农业不仅让游客大饱口福,还充实着“后备箱”经济;

举办“年猪节”“微马赛”“自行车骑游”“百姓大舞台”“亲子龙舟赛”等乡村趣味赛事活动,开发沉浸式、互动式的消费体验……

低空经济更成为园区新的增长点。乘坐一次直升机198元,乘坐一次热气球儿童仅需38元,成人68元。海龙村与学校、培训机构合作建立无人机培训基地,培养职业飞手,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低空研学。

多元业态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海龙村80%的村民有务工岗位:保安、保洁,开观光车,当讲解员、服务员,村里还成立了一支近百人的工匠队。

拥抱前沿科技,打造振兴持久“引擎”

南充市临江新区的凤仪湾,曾是嘉陵江畔的一片河滩荒地,所在的元宝山村、江陵坝村因为地处偏僻,基础设施落后,过去是贫困村,村民们大多外出打工谋生。

困境如何破题?南充市从发展高端设施农业入手,既能摆脱环境对农业发展的限制,又能获得较高的效益。

乘着中法农业合作的“东风”,凤仪湾选择番茄作为“核心IP”,全链条集成法国技术。“每年有10个月可以出产番茄,每平方米产量可达25公斤,现在智能温室的年产量能稳定在45万至50万公斤。我们与头部供应商合作,产品零售价为每斤25元至30元,批发价为15元左右。依托项目发展研学游,每年接待量达10万人次。”四川嘉陵江凤仪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张涛介绍。

在此基础上,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开发亲水娱乐、水上观光、科普研学、休闲娱乐等业态,通过系统性的场景搭建与业态创新,实现从单一观光向复合型消费的转型。

资阳临空经济区仁里村将数字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抓手——打造国际数字游民社区,吸引全球高学历高技能、数字化青年人才入驻,构建年轻人创新创业集聚平台。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落成,让乡村与世界实现‘丝滑连接’。”社区联合创始人陈玗微介绍,社区运营一年多,意大利、法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的艺术家、创客纷至沓来。

如今,共享办公、共享公寓、文化体验中心、山顶观景台等工程已经完工。村民们将自家农房改成民宿,社区还相继建成峭壁餐厅、乡村艺术酒店、宠物大地关爱中心、山顶森林露营基地和瑜伽基地等设施,不仅满足了数字游民的工作生活需求,也为市民提供餐饮休闲、宠物消费、艺术体验等新消费场景。

丰富产品业态,非遗注入现代活力

记者走进泸州市合江县先市镇赤水河畔,百年晒场内,数百口酱缸整齐排列,空气里飘荡着酱油的香气。赤水河在此起弯,形成回水沱,河水白天受热蒸发生成水汽,夜晚冷凝降落在晒露缸内,补充微生物分解所需水分。

“这里还原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市酱油酿造技艺的重要工序日晒夜露。”先市酱油酿造公司服务部工作人员裴敬蓉介绍,经过13道工序、3年时间,才能制成地道的先市酱油。

现在,酿造基地已“升级”为先市酱油赤水河庄园,集文化体验、研学教育、生态观光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庄园推出酱油冰淇淋、咖啡、啤酒等新奇美食,以及非遗购物节、民俗长桌宴、春曲投料、取油赏味等体验活动。庄园年均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以上,今年入选首批“安逸四川 玩转天府”优秀文旅消费新场景。

四川的另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以古拙流畅的线条,风趣夸张的形象和饱满鲜明的色块,体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记者来到绵竹年画的发源地、传承地德阳市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村民们正忙得热火朝天:将墨汁刷到木版上,盖上纸,将线条拓印到纸上,再填上鲜艳的色彩,一幅幅绘着门神、童子、仕女,甚至是哪吒这类流行形象的年画作品诞生了。

“我们的年画远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今年还开发出意大利的新市场。我与企业合作,把年画变成背包、小摆件等文创产品,研学体验项目也不少。”绵竹年画艺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陈强说。

孝德镇文旅发展中心负责人何艳青介绍:“近年来,我们把年画作为文化名片着重打造,吸引了很多公司前来投资,形成了旅游观光、文创产品生产、研学体验、艺术培训等多个业态,走上集群化发展之路。”

如今,年画村相继开发出刺绣年画、竹编年画、年画服装、布艺年画、陶版年画等20多个年画系列产品及衍生产品1000余种,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年接待游客100万余人次,年画相关产业年产值4000余万元。(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姚媛 王冠)


(责任编辑 :韩璐)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