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打开文旅融合新空间

2025-11-07 08:2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璐)
光影之间照见美好
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非遗+”打开文旅融合新空间

2025年11月07日 08:2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江南乡村观看非遗时尚秀,在秦岭深处入住非遗民宿……作为文旅融合的创新业态,非遗旅游近年来如春江潮涌,以文化赋能旅游、旅游激活非遗的双向之力,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近日,中国旅游协会发布了“2025非遗旅游融合年度创新案例”,入选的20个案例涵盖景区度假区、文博场馆、古城古镇、民宿、文创、演艺、节庆等多业态,展现了非遗旅游的创新活力。

古老技艺迸发青春活力

宣纸因“纸寿千年”而闻名,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宣纸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省泾县是宣纸发源地,被誉为“中国宣纸之乡”。

近年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宣纸小镇(宣纸文化园)打破传统非遗景区单一工艺展示的局限,打造覆盖全流程的体验场景。在原料种植区,游客可实地观察青檀皮、沙田稻草的培育过程;在工艺体验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演示捞纸、晒纸、剪纸等工序,游客可上手参与,感受一张宣纸经108道工序的匠心;在文化创作区,游客可体验运用数字技术如何将传统纸张变为宣纸艺术品。

围绕宣纸文化,宣纸小镇推出了一系列文旅创新举措,让非遗从“静态展览”变为“活态体验”。国纸客厅设有“宣纸古法技艺展示区”“非遗体验区”和“国纸画廊”三个主题空间,并推出《只缘身在纸山中》沉浸式微演艺,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剧中人”。非遗成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文旅产品。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小镇接待游客4.74万人次,同比增长13%。

河北吴桥被称为“中国杂技之乡”,历经千年传承,形成“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的深厚文化积淀,几乎村村有杂技艺人。2006年,吴桥杂技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更好发挥杂技对旅游的带动作用,吴桥发力“杂技+文旅”,打造全时段场景,游客在白天沉浸式感受传统杂技的魅力,在夜晚欣赏杂技舞台剧与杂技大巡游等内容,实现从“看热闹”到“品文化”的转变。

“漫步在吴桥,仿佛置身杂技的世界,多个沉浸式体验让古老技艺迸发青春活力。”河北石家庄游客周先生说。

吴桥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统计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吴桥接待游客32.83万人次,同比增长94.3%,依托非遗技艺,走出一条让文化味足、旅游红火的特色发展之路。

“旅游是展示非遗活态特征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挖掘、发挥非遗活态价值的重要场景,同时,也从非遗中汲取了不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和要素。”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认为。

跨界共生开创无限可能

“如果说传统是深植大地的根,那么创新便是奔涌不息的脉。非遗旅游因其跨界共生而开创无限可能。”中国旅游协会会长段强表示。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是典型的岭南水乡,平均每个村就有3支龙舟队,龙舟文化底蕴深厚。

近年来,古老的龙舟文化在互联网上广受关注。以此为契机,2024年当地推出“南海龙超”品牌,整合特色龙舟赛事,涵盖了广东醒狮、盐步老龙礼俗、九江传统龙舟以及叠滘弯道赛龙船等多项非遗,形成“南海龙超”系列赛事,实现“月月有赛事、镇镇有特色”,推动非遗与体育竞技、节庆旅游的深度融合。

“非遗已成为驱动多业态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教授、幸福与创造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妥艳媜说,在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非遗蕴含的文化记忆和生活美学,为旅游产品设计、目的地品牌塑造以及体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浙江省东阳市三单乡的青山绿水间,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时尚秀正在上演。当地村民身着蓝印花布时尚服饰,在梯田与古村落构成的天然舞台上,生动再现400多年前东阳三单乡蓝印花布的制作场景,将纺线、绕线、染色、晾晒、清洗、缝制等场景与唐代《捣练图》相结合,为游客奉上现场演出《三单捣练图》。村民从技艺传承者蜕变为文化演绎者,游客从旁观者转化为深度体验者。古今交融,令蓝印花布焕发时代光彩。

这场非遗时尚秀是当地探索非遗赋能旅游多业态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7年,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蓝印花布”代表性传承人林栖返乡,发掘传承蓝印花布技艺,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打造“林栖三十六院”非遗综合体。项目以非遗体验为核心,以有机农田、有机茶园为体验场景,串联非遗民宿、素食馆、生活馆、咖啡馆、茶馆等多元业态,构建起非遗活态传承的生态圈。2024年实现营收4458万元,实现村集体增收395万元,展现出非遗助力三产融合的极大潜能。

成为致富“金钥匙”

在秦岭南麓陕西省留坝县火烧店镇的“彩云人家”民宿,民宿主人正赶制竹编灯笼等非遗文创产品,指尖翻飞间,传统技艺化作增收的“金疙瘩”。

将民宿空间转化为非遗传承的“活态剧场”,给游客“可触摸、可参与、可带走”的沉浸式体验,这样的非遗进民宿创新营销,也为留坝县带来了更多的旅游收入可能。

数据显示,目前留坝县共发展民宿193家、提升农家乐122家、培训管家747名、带动创业5000人以上。2024年,“非遗+民宿”套餐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400余名妇女通过非遗体验岗位月均增收2500元。

“如今,非遗已成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金钥匙’。”北京旅游学会理事吴若山说,非遗能够为乡村旅游提供有竞争力的内容支撑,助力打造以非遗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湖北省宣恩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小城,有宣恩薅草锣鼓、三棒鼓、滚龙连厢等多项非遗。近年来当地着力发展非遗旅游,探索出非遗传承与共同富裕的特色之路。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代表性传承人孙莉,创新设计出的手提包、围巾、家居装饰等文创产品,通过非遗市集、水上夜市等渠道,单日销售额超3000元。宣恩将“宣恩烤活鱼”从街边小吃打造成非遗美食品牌,不仅年销售额超3亿元,还带动养殖、加工等上下游产业链就业超万人。

“展望未来,科技赋能非遗产品迭代创新将成为显著发展特征,如依托数字云端建立“非遗数字博物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可依托数字工具包,将独特的非遗技艺转化为数字沉浸式体验、数字藏品等新业态,针对年轻群体开发虚拟体验、游戏皮肤等数字非遗产品。”吴若山认为。(记者 赵珊)


(责任编辑 :韩璐)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