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亿人次!2025年端午节假期国内出游人次同比增长5.7%

2025-06-03 19: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3日讯(记者 秦佳鸣) 今日下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2025年端午节假期旅游市场情况。据悉,端午节假期3天,全国国内出游1.19亿人次,同比增长5.7%;国内出游总花费427.30亿元,同比增长5.9%。

端午节假期期间,传统文化展现时代魅力,丰富供给烘托节日氛围。各地举办赛龙舟、包粽子、佩香囊、唱山歌等传统民俗活动,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欢度端午假期。广东、湖南、江西、贵州、浙江等地龙舟竞渡,吸引大量群众观赛,场面壮观,激荡人心。非遗展演、端午习俗体验等沉浸式场景让市民游客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各地将传统民俗、民间艺术有机融入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空间,让广大群众品味端午意蕴、体验历史文化。文化研学广受欢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南京博物院等热门文化场馆预约火热。各地文艺演出精彩纷呈,北京开票营业性演出1119场,观众达45.8万人次,票房达1.4亿元;四川武胜沿口古镇在嘉陵江畔上演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展现民俗文化之美。

端午节叠加儿童节,出游热度大幅攀升。家庭出游热度增长显著,各地主题公园、游乐园等迎来大量家庭游客。“亲子游”玩出新花样,小朋友们体验划龙舟、包粽子、制香囊等民俗活动,学习传统文化,收获成长感悟。中短途出游成为主流,自驾、高铁等成为主要交通方式,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川渝等地区成为出游热门选择。县域旅游市场持续升温,越来越多小众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前往。各地红色景区游客络绎不绝,人们看展览、听讲解,缅怀革命先烈,汲取奋进力量。

2025年端午节假期,惠民举措释放消费潜力,新业态新场景提升假日体验。各地引导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民宿等推出门票减免、折扣套餐、联票优惠等惠民措施,以文旅引客流,以节日促消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结合端午主题,发展首发经济,推出国货“潮品”,拓展消费空间。数字科技赋能端午潮游,深圳热门景区无人机送货线路不断上新,江苏周庄景区大模型帮助游客制定专属游玩攻略,VR、AI等新技术在为游客创造全新体验的同时,进一步激发消费新活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梁木)
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1.19亿人次!2025年端午节假期国内出游人次同比增长5.7%

2025年06月03日 19: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3日讯(记者 秦佳鸣) 今日下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2025年端午节假期旅游市场情况。据悉,端午节假期3天,全国国内出游1.19亿人次,同比增长5.7%;国内出游总花费427.30亿元,同比增长5.9%。

端午节假期期间,传统文化展现时代魅力,丰富供给烘托节日氛围。各地举办赛龙舟、包粽子、佩香囊、唱山歌等传统民俗活动,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欢度端午假期。广东、湖南、江西、贵州、浙江等地龙舟竞渡,吸引大量群众观赛,场面壮观,激荡人心。非遗展演、端午习俗体验等沉浸式场景让市民游客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各地将传统民俗、民间艺术有机融入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空间,让广大群众品味端午意蕴、体验历史文化。文化研学广受欢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南京博物院等热门文化场馆预约火热。各地文艺演出精彩纷呈,北京开票营业性演出1119场,观众达45.8万人次,票房达1.4亿元;四川武胜沿口古镇在嘉陵江畔上演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展现民俗文化之美。

端午节叠加儿童节,出游热度大幅攀升。家庭出游热度增长显著,各地主题公园、游乐园等迎来大量家庭游客。“亲子游”玩出新花样,小朋友们体验划龙舟、包粽子、制香囊等民俗活动,学习传统文化,收获成长感悟。中短途出游成为主流,自驾、高铁等成为主要交通方式,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川渝等地区成为出游热门选择。县域旅游市场持续升温,越来越多小众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前往。各地红色景区游客络绎不绝,人们看展览、听讲解,缅怀革命先烈,汲取奋进力量。

2025年端午节假期,惠民举措释放消费潜力,新业态新场景提升假日体验。各地引导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民宿等推出门票减免、折扣套餐、联票优惠等惠民措施,以文旅引客流,以节日促消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结合端午主题,发展首发经济,推出国货“潮品”,拓展消费空间。数字科技赋能端午潮游,深圳热门景区无人机送货线路不断上新,江苏周庄景区大模型帮助游客制定专属游玩攻略,VR、AI等新技术在为游客创造全新体验的同时,进一步激发消费新活力。


(责任编辑 :梁木)

分享到: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