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馆方讲解变得供不应求,不少游客转而选择非馆方讲解。然而,价格高、讲解不专业、无故取消等问题影响着大家的旅游体验。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3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7.1%的受访者体验过非馆方讲解服务。讲解不专业(48.5%)、无视史实(38.1%)、价格高(35.3%)是受访者认为非馆方讲解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规范非馆方讲解,76.0%的受访者建议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对讲解员、讲解词进行审核把关。
听非馆方讲解像开盲盒?
摄影爱好者杨彭喜欢在北京边走边拍古建筑,进入古建内参观时常会请导游讲解。“但当下一些景点的馆方讲解资源有限,我有几次就请了相对贵一些的私人讲解。”
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张清和闲暇时喜欢逛博物馆。他觉得,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展品,看起来并不显眼,观众可能不了解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所以听讲解是挺有必要的,但每逢节假日,馆方讲解“一位难求”,这就让非馆方讲解有了市场。
调查中,67.1%的受访者体验过非馆方讲解服务。
北京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楚雅淇认为,非馆方的讲解通常无法保证质量,因为是营利项目,可能会找一些噱头吸引听众,但讲解内容是否是杜撰的很难查证。
杨彭觉得,私人讲解更注重奇闻异事。“对于像我这样想深度游的游客就不太适合,我更想听一些关于建筑本身的专业讲解。”
调查显示,讲解不专业(48.5%);无视史实,杜撰故事、讲野史(38.1%);价格高(35.3%)是受访者认为非馆方讲解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此外还有:维权难(31.9%),无故取消讲解服务(27.7%),扰乱观展秩序(27.2%),虚假宣传、货不对板(26.9%),边讲边等人、拖延式讲解(21.8%),存在低俗、迷信内容(16.2%),讲解员资质不明(16.2%)等。
“非馆方讲解一般是付费的,有些费用还比较高,所以大家的期待也更高一些。但有时听私人讲解像开盲盒,体验之前完全不知道质量如何。”江苏苏州的00后谢青崖是文史专业的学生,偶尔听到一些野史的讲解会特别难接受。
为了让自己看得更明白,张清和在游览前会专门做些功课。“我会提前查资料,找一些对相关内容比较了解的博主的讲解视频,边逛边听,但讲解的内容是否经过考证,有没有被歪曲,我无法判断。”
76.0%受访者建议对非馆方讲解员、讲解词进行审核把关
楚雅淇在香山革命纪念馆当过志愿讲解员。“我们一起去的志愿者都非常认真,会把4000字左右的讲解词都背下来,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如果不是历史系的学生,除去讲解词,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否应对观众的提问。”楚雅淇认为,文博场馆要满足参观者多样化的讲解需求,在扩大志愿者队伍的基础上注重人才培养。“在一些非馆方讲解队伍中有很多讲解高手,可以跟他们合作,这样既能扩充讲解队伍,也能对非馆方讲解进行规范。”
进一步规范非馆方讲解服务,76.0%的受访者建议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对讲解员、讲解词进行审核把关,57.8%的受访者建议加强短视频平台讲解内容审核监管,47.2%的受访者建议规范准入门槛、建立评价机制,44.5%的受访者建议规范讲解秩序,营造良好的参观学习环境,17.6%的受访者建议畅通投诉反馈渠道。
张清和认为,规范非馆方讲解服务要线上线下一起抓,还要维持好线下秩序,“有好几次我想安静地参观,都被私人讲解的大喇叭和插队行为打扰到”。
“社交媒体给大家带来很多便利,搜索讲解视频已成为很多人听讲解的方式,平台要加强审核,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历史。”张清和说。
受访者中,00后占15.5%,90后占51.6%,80后占28.6%,70后占3.8%,60后占0.5%。
(应受访者要求,张清和、谢青崖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