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考察调研时强调,李祖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浙江“千万工程”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要再接再厉,在推动乡村振兴上取得更大成绩。
清晨,阳光轻洒,浙江省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刚披上一层金色薄纱,村里“妈妈的味道”美食街早已热闹非凡。阿婶在馄饨摊前,热情地招呼游客品尝;阿叔守着烤炉,肉串吱吱冒油,香味四溢。烟火缭绕中,村民们忙碌不停,阿爷开心地说:“搁今,这日子真是哈有味!”
从看不到发展希望的“水牛角村”到特色产业欣欣向荣的“和美村庄”,从鲜为人知的“隐秘山乡”到远近闻名的“人气村”,李祖村正以蓬勃的朝气与无限的活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考察调研时强调,李祖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浙江“千万工程”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要再接再厉,在推动乡村振兴上取得更大成绩。
李祖村牢记嘱托,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巧妙运用自身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等资源禀赋,充分激发乡村产业生命力和创造力,绘就了村美、人和、共富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如何更好地以产业创新赋能乡村振兴?日前,光明日报调研组一行走进李祖村,与村民代表、创客团队及相关部门互动交流,探寻李祖村立足资源禀赋培育乡村产业的实践密码。
盘活资源环境,创造乡村产业新生态
“色彩斑斓蝴蝶旋,笑看环绕的群山,青瓦房上飘炊烟,东升旭日进家院。”村歌《千年李祖如春天》中描绘的美丽风景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李祖村的村容村貌。调研组在村口驻足,一座拓印了“缩影”二字的青灰色门楼,如历史的门楣横亘眼前——李祖村正是浙江“千万工程”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
“你们肯定想象不到,这里曾经是一个‘水牛角村’,看不到发展希望。”迈过门楼,调研组见到了李祖村党支部书记方豪龙,他向调研组介绍:“村里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村民们思想上的‘围墙’曾是最大的障碍。就拿简单的拓宽村道来说,最初很多人都说这是浪费资源,后来看到村道拓宽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投资和旅游,村民们觉得确实应该支持。”
沿着干净整洁的村道拾级而上,调研组看见一个开阔的大草坪,错落有致的白色帐篷点缀其间,游客们或围坐野餐,或嬉戏追逐。方豪龙说:“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地,经过土壤改良与景观重塑,如今已经变成了集户外婚礼、精致露营于一体的美学农场。”
调研组了解到,李祖村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将农户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解决了村里土地细碎化问题。同时,李祖村将整个村庄划分为多个功能区块,根据区块特点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促进土地要素的集约利用。
穿过大草坪,一方清澈的水塘映入眼帘。“过去,村民们总是习惯在水塘里洗衣、洗菜甚至洗拖把,致使水体环境恶化。夏天一来,大家路过这里都得捂着鼻子走。”义乌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骆华涛说,“通过科学系统的整治,我们成功将这一废弃水塘转变为生态景观,并不断总结经验、举一反三,实现了乡村水域环境的根本性改善。现在这里新建了生态洗衣房,让传统水塘焕发新生。”
在持续改善村庄生态环境的同时,李祖村积极加强招商运营,以现代产业思维激活乡村“沉睡”资源,挖掘老资源的新价值。
穿过古老的门庭往里走,调研组被一阵咖啡的香味吸引。“刚来李祖村时,心中满怀激情,但难免忧虑。当时村里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缺乏合适的经营场所。”一家咖啡店的店主陈晨霄说,“正当我苦恼时,村委会主动找上门来,提出可以将老房子改造后的空间提供给我。”
“村里有六栋百年的老房子,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底蕴。”李祖农创空间运营总监傅正波告诉调研组,“我们积极引入设计公司对老房子进行改造,既保留传统元素又嵌入创业咖啡吧等新元素。同时,各级政府也帮助我们解决资金和技能培训等问题,形成了一个支持性的生态系统。”
调研组了解到,义乌市后宅街道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为运营方进村提供了3年每年120万元的培育期扶持资金,村集体还与义乌市水务集团、农商银行等开展结对共建,为后期村庄改造提升提供资金支持。村庄改造不仅让乡村“面子”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重塑了乡村空间功能、升级了发展条件、修复了生态基底,为乡村产业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在“硬环境”改造的基础上,李祖村又着力提升“软环境”。依托义乌市的政策支持,李祖村通过引入文化、医疗等资源,建设乡村文化礼堂和标准化卫生服务站,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利的公共服务。
“硬环境”改造叠加“软环境”提升有助于李祖村自然资源优化利用,为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业态孵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创新生态,赋能乡村产业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浸润传统文化,拓展乡村产业新场景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李祖村的子曰学堂,百年院落里传出的琅琅书声,吸引着调研组的注意。
走进学堂,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私塾:村里的孩子们正围坐在一起共读经典,从四书五经到诗词歌赋,一字一句都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传承,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与圣贤先哲对话,感受传统“礼”文化的独特魅力。
调研组了解到,李祖村的“礼”文化起源可追溯至明朝嘉靖年间。当年方姓家族迁入村庄时,李姓家族寻宗认祖搬迁到浦江,将村落让给方氏。方姓家族感恩于李姓家族的礼让之举,立下祖训永不更村名,并将“礼让”精神作为村庄的文化标识,世代传承。李祖村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价值,将“礼”文化有机融入本地产业,不断拓展乡村产业新场景。
浙江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以来,省文化特派员朱阳瑾扎根李祖村,以“四季李祖·众创礼想”文化工程为抓手,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在宣传部门、派出单位支持下,她与乡村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助力“造物社”跨界直播;联合“茶雪屋”与“义新欧杂货店”打造文旅商贸链。在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中,文化特派员为李祖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李祖村“造物社”手作店门口,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簇拥在一只软萌可爱的梨子玩偶旁,纷纷掏出手机拍照打卡。这个梨子玩偶名叫“有礼的祖儿”,是近年来李祖村打造的特色品牌IP。“祖儿”取自李祖村的村名,体现了品牌的地域归属感,“有礼”则直接呼应了村庄的“礼”文化。
“‘有礼的祖儿’品牌IP源于我们团队对本地产业与村庄文化深度融合的思考。李祖村的梨产业虽然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因缺乏品牌化运作,一直没有充分释放潜力。”李祖村运营团队策划设计师李亚琼介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团队决定从村庄的文化根基入手。‘礼’文化在村里有着深厚的底蕴,‘礼’正好也与‘梨’谐音,所以我们团队把‘礼’与‘梨’有机结合,以礼待人、以梨为媒,打造了‘有礼的祖儿’这个梨子形象的品牌IP。”
李祖村结合“有礼的祖儿”品牌IP,将梨种植、梨加工、梨观光等上下游产业链有机结合,形成了助农增收的“甜蜜产业”。此外,以梨为元素的文创产品也层出不穷,从梨子玩偶到梨主题的文具、饰品,不仅丰富了产品种类,还提升了村庄的文化内涵。如今,“有礼的祖儿”不仅是一个产业品牌,更是一个承载着乡村文化与情感的符号。李亚琼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有礼的祖儿’这个品牌IP,让更多人了解李祖村的‘礼’文化,同时能为村民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通过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在李祖村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乡村文化产业中的一颗明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体验,其中还有不少是国际游客。
调研组在村口偶遇了一位法国游客弗朗索瓦,当被问及对李祖村的感受时,他兴奋地说:“有人和我说一定要来一趟李祖!在这里,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真是太美妙了!”这位法国游客的感受,正是李祖村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
无论是子曰学堂的传统文化传承,还是“有礼的祖儿”品牌赋能梨产业,李祖村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意理念相结合,大力开拓乡村文化产业新场景,既展示了乡村独特的文化魅力,又激发了游客消费热情,实现了传统文化与乡村产业的交互赋能。
激发群众动能,开辟乡村产业新赛道
漫步在李祖村的青石小路上,悠悠古韵与青春活力交织的独特氛围扑面而来。透过一扇古朴的木格栅窗,调研组看到青年创客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展直播带货。他们一边热情洋溢地介绍着色泽红润的火腿片,一边妙语连珠地回应着网友们的评论弹幕。
“我们是最早在乡村直播平台卖西班牙火腿的商家之一,我的妹夫是西班牙人,乘着‘义新欧’中欧班列的东风,把西班牙火腿这个享誉世界的美食带来了这里。”在村里创业的“新李祖人”杨聪云高兴地说,“过年期间,我们的直播日销售额可以达到20万至30万元。我们不仅销售产品,更是依托李祖村的田园牧歌传递生活的仪式感和情感。”
杨聪云的“乡村直播+西班牙火腿”创业经历,是青年助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的一个生动案例。
“年轻人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摆在眼前的就是有情怀缺资金、有想法缺团队等难题。为了更好地破解这些难题,我们专门打造了乡村‘众创空间’。”李祖村职业经理人金靖告诉调研组,“一开始,‘众创空间’聚焦创业孵化功能建设,通过整合政策、资金、人力等资源,帮助创客们先把想法落地。在此基础上,又拓展了电商培训、金融和法律服务等功能,为创客们提供更完善的成长方案。”
通过打造“众创空间”,大力吸引新业态,李祖村产业焕发出“智”变光彩。从乡村直播到短视频制作,从精品“村咖”到定制“村游”,李祖村进驻各类业态71家,吸引创客265人。
在青年创客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本地村民也积极投身乡村创新创业的热潮,共拓乡村产业发展的新赛道。
走进李祖村的中心广场,“共富市集”的火红招牌便映入眼帘。一个个“袖珍店铺”一字排开,一件件做工精良的特色农产品有序陈列,一群群游客穿梭其间好奇地询问着手工艺品的制作技巧和设计灵感。
“‘共富市集’是线下经济的新风口,是带动村民家门口增收的重要载体。”义乌后宅街道党工委委员赵丹婷表示,李祖村的“共富市集”摊位经营权面向全体村民招标,鼓励本地村民与青年创客共同参与市集经营,开发手工艺品、特色小吃、农副产品等具有“烟火气”的本地化高品质业态,为乡村经济发展打造更多新的增长点。同时,李祖村自带的高流量红利,可以帮助村民更好地销售特色产品,实现村庄“聚人气”与村民“富口袋”的双向奔赴。
“过去,大伙虽说日子过得安稳,可钱包一直没鼓起来。现在,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又号召搞共富市集,我心里就琢磨我们的择子豆腐可是一绝,要是能开个店,肯定能行。”在“共富市集”经营小吃摊位的村民方爱民说,“真要把家常味道变成能吸引游客的招牌,得下不少功夫。那段时间,我就挨家挨户找村里的老一辈请教,一点点地调整配方。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我终于做出了让大伙都竖起大拇指的味道!”
调研组了解到,靠着培育特色产业,李祖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3年的不到0.5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6.6万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李祖村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用3条旅游线路将周边8个村庄串珠成链,建设“大李祖”共富联盟。8个村鼓励村民们围绕“我们有什么”“村里需要什么”“能给‘大李祖’带来什么”等实际问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在此基础上,李祖村及8个村的村干部和街道相关负责人形成每周“面对面”协商机制,共同讨论项目的可行性。
通过汇聚集体的智慧与力量,乡村夜经济、民俗文化市集、美食街区……“大李祖”区域内的81个特色项目加速推进,助力九村共同奔富。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广大农民。”义乌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教师郭雅静认为,“‘大李祖’共富联盟建设过程中注重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大力挖掘本地村民的创造力,使得项目建设与各村实际有机结合,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
从释放创客潜能到激发村民热情,从一村带头奋进到九村抱团发展,李祖村持续整合力量、协同发力,为培育壮大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经验与启示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旺则乡村旺。义乌市李祖村从“水牛角村”到“和美村”“人气村”的蝶变,密码在于因地制宜挖掘和运用自身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盘活资源强基础、传承文化塑品牌、融合内外辟赛道”的乡村特色产业培育路径。
坚持“软硬结合”,优化乡村营商环境。“硬环境”筑基是乡村产业引入的“先手棋”,“软环境”提质是乡村产业长效运营的“稳定器”。李祖村从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坚持生态优先,通过科学规划实现荒地价值再造,并以“微改造、精提升”积极推动古建筑保护与功能升级,为乡村产业创新生态形成奠定基础。同时,积极推动“软环境”优化,以便利化的公共服务增强乡村对产业的吸引力。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硬环境”与“软环境”两手抓。“硬环境”改造要以推进自然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强化基础设施支撑为切口,破解产业“落地难”问题。“软环境”提升应聚焦优化政策服务体系,完善配套公务服务,助力产业“留得住”,推动乡村营商环境优化升级。
坚持“古今贯通”,培育乡村特色品牌。传统文化是根基,现代创意是引擎。李祖村通过开设子曰学堂,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同时,“有礼的祖儿”品牌IP借助现代品牌营销理念,实现了“礼”与“梨”的巧妙融合,拓展了产业边界,延伸了产业链条。各地在推进乡村产业特色化发展过程中,应立足本地传统文化资源,运用现代理念和技术进行创造性转化,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品牌IP,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一方面,要注重文化传承的系统性和创新性,让乡村更具文化底蕴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要突出创新的实用性,开发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乡村产业的附加值。
坚持“内外共生”,激发青年人才活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李祖村积极激发青年人的创造力,通过发挥青年创客带动作用,促进本土人才资源开发,构建了内外联动、共生共荣的乡村人才发展新格局。在实践中,各地应注重完善青年发展“引育用留”全链条服务体系,聚焦青年人才在乡村发展的现实需求,打造集成化的乡村创新创业平台,为青年创客团队提供业务指导、品牌孵化、融资服务等服务,鼓励更多青年人才融入乡村、扎根基层,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注入源头活水。同时,要通过项目合作、收益分享等方式,鼓励青年人才与本土人才交流互动,带动本土人才资源提质,围绕经营管理、直播电商等领域分层分类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充分激发本土人才的创造力和潜力,共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调研组成员: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省委党校研究基地研究员、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胡青、陈旭峰、宋华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朱阳瑾;光明日报记者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