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报记者 石喻涵
古树名木被誉为“有生命的文物”。全国5株树龄5000年以上的古树均扎根陕西。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绿色的国宝”,陕西实行“一树一策”保护措施,为它们配备了“私人医生”。
3月17日上午,记者走进黄帝陵轩辕庙,只见护林员刘斌在仔细查看黄帝手植柏。“古树保护就如同给人做体检,需要‘望闻问切’。”刘斌一边说,一边用专业设备对黄帝手植柏的根系、树干和枝叶等进行全方位检测。检测结果显示,黄帝手植柏的根系生长状况良好,种子饱满率较高。
黄帝陵景区是全国首家引入民用景区防雷预警监测系统的景区。刘斌说:“这个系统就像为黄帝陵内的古柏撑起一张‘保护网’。防护设备能在雷电来临前自动升高50米到100米,避免古树受到电击。”
页山古柏又名秦岭古柏王,位于洛南县古城镇柏安村。在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过程中,经多方验证查明该树的树龄超过5000年。如今,这株古树有了数字化档案。档案里详细记录着树种、树龄、胸径、冠幅、长势等信息。
洛南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何伟南与页山古柏相伴25年。他说:“早年技术匮乏,我们只能依靠人力守护古柏。如今,科技让古树得到了更全面的保护。拿树龄测定来说,目前已有碳-14、生长锥等多种测定方法。”
“当下,我们对古树的保护秉持‘以树为本’理念。这意味着不仅要确保古树存活于世,还要让它们健康生长。”何伟南说。
针对已出现损伤的千年古柏,古树保护者将修复工艺与材料科学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古树修复的精准度。
以白水县仓颉手植柏为例,这棵古树已经中空,为了有效保护它,仓颉庙景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采用了一系列科学措施对古树进行修复。“我们采用新型防腐材料对古树中空部分进行填充,并加装了透气管和排水孔。这些透气管的弯头朝下,可以防止雨水进入树体。即便有雨水进入,也能通过排水孔排出。”仓颉庙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敏介绍。
白水县林业局湿地办主任罗沛宁介绍,仓颉手植柏的修复措施是根据《仓颉手植柏“一树一策”保护方案》执行的。该方案长达283页,设计单位为北京林业大学。
如果说创新技术让古树修复更加精准有效,那么系统化的保护体系则如同守护屏障,全方位为古树的健康保驾护航。
黄帝陵古柏保护工作遵循“一树一策”与“一群一策”原则,已步入精细化、科学化轨道。例如,古树健康状况的监测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微根管监测获取实时数据进行跟踪判断。
2016年9月,一批黄帝手植柏种子“搭乘”天宫二号进入太空。这批黄帝手植柏种子于当年11月18日返回地球。黄帝陵管理局留存其中2016颗种子用于科普宣传教育,其余的继续用于林业科研。
页山古柏的保护是一场全民接力。
在洛南县,县委书记与县长“双挂帅”,牵头成立古树保护领导小组,构建起“三级书记抓保护”的格局。一线的保护工作者依托独创的“2422”巡护机制,与县级林长紧密配合,确保每一株古柏得到悉心照料。
洛南县相关部门纷纷行动起来,页山古柏保护管理站、古柏保护警务室等机构相继建立,合力守护千年古树。
陕西成立省级工作专班,负责指导、督促、落实5株5000年以上古树保护工作,选聘全国古树名木保护和文物保护领域9名权威专家,组建专家组,指导古树保护工作,形成以专家为技术指导、县级古树名木行政主管部门和养护责任单位为依托的“一树一支队伍”的古树保护模式。
陕西省林业局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目前,陕西省有古树名木72.7万余株。其中,散生古树名木1.1万余株、古树群271个71.6万余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