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首都博物馆“大师摇篮双甲追忆——纪念富连成社创办120周年特展”的展馆里迎来了近百名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师生。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组织部分青年党员教师和共青团员在这里开展“双甲传承 青春探源”主题党日暨主题团日活动。
成立于1904年的富连成社是中国京剧教育史上办学时间最长、培养人才最多、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所科班,被誉为京剧的“大师摇篮”。富连成社在44年时间里先后培养出侯喜瑞、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于连泉(筱翠花)、谭富英、裘盛戎、叶盛章、叶盛兰、袁世海等多位开宗立派的京剧大师,以及近300位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与京剧艺术教育家。
“120年前,我的祖父叶春善先生创办(喜)富连成科班的时候,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改写京剧历史。12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梳理先辈们的历史遗存时,不禁一次又一次地惊叹于彼时社会之动荡、环境之恶劣、条件之艰苦,进而深刻地感受到前人诲育之勤谨、理想之朴实、信念之坚定。”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富连成社后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金森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叶金森的夫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萍,同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她向记者介绍,本次展览共展出近千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来自海内外的戏曲文物,系统地梳理了120年来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社创业、传道、守业、传播的历程。
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等戏曲学校作为全国戏曲院校和院团的重要人才基地,与富连成社息息相通、一脉相承。在展厅内,孙萍指着一件件展品耐心地为同学们讲解:“富连成社培养出的艺术家,构筑起京剧艺术的脊梁。你们今天看到的每一件展品,都凝结着‘戏比天大’的精神传承。”
在富连成科班班规、京剧前辈大师早年戏服等珍贵文物前,学生们纷纷拍照留念。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戏曲表演专业学生李彦昆告诉记者,展馆的展品中,富连成的“科班训词”让她印象最为深刻:“其中的意义和我们的校训‘德艺双馨、继往开来’高度契合。平日老师也教导我们要‘未曾学艺,先学做人’,富连成的‘科班训词’让我更加理解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意。”
李彦昆的双胞胎姐妹李彦京也是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姐妹俩一个学花旦,一个学刀马旦。李彦京告诉记者,她们的名字“京”和“昆”,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戏曲。
“我们和京剧的缘分早已注定。京剧的唱腔、身段、脸谱和表演形式都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出戏都是一个历史故事或人生哲理。”李彦京觉得,学习京剧不仅是学习一门艺术,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传承。“我要在学生时期打好坚实的基础,不管未来是当老师还是当演员,都要把自己学到的内容传达出来,还要结合现代审美和传播方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欢京剧,让这门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看到叶春善先生亲笔批注的《梨园规约》和“喜连成”首届学生晨功对镜练功的老照片,中国戏曲学院附中青年教师陈雨桐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学艺先立德’‘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等训诫,正是我们国戏附中的办学理念。”陈雨桐对记者说,照片里十三四岁的师兄手持戒尺指导更小的师弟压腿,生动展示了“大带小”的场面,现在的校园内,也能看见师哥师姐帮助师弟师妹练功,课堂教学中也依旧会有老先生来手把手教授,很多老师已经七八十岁高龄。
“我们附中多年的‘传帮带’,传的不是简单的技艺,更是一代代国戏人的精神。在数字化教学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让年轻一代在科技手段之外,依然能触摸到前辈指尖的温度,这才是戏曲教育最珍贵的‘心传’密码。”陈雨桐说。
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团委书记曹玮表示,此次活动是一次博物馆的“大思政课”,“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同学们在历史纵深中感悟艺术家的家国情怀,更能激发大家对传承弘扬戏曲艺术的使命感与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