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绣品变热销产品,织锦“绣”出壮乡致富路

2025-03-28 09:46 来源:工人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
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精美绣品变热销产品,织锦“绣”出壮乡致富路

2025年03月28日 09:46   来源:工人日报   黄榆

牵经线、整经、穿筘、挑花、配色……在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五龙壮族乡龙布瑞刺绣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里,机杼声此起彼伏,绣娘们手指翻飞间,花式各样的壮锦工艺品跃然眼前。

2022年12月,师宗壮族织锦入选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如今,经过非遗传承人和生产合作社的努力,当地村民用高超的指尖技艺,为自己的生活绣出一幅美丽的致富画卷。

机杼声中的致富路

新潮时尚的壮锦手提包、风格独特的壮锦饰品、精美实用的壮锦家居用品……近日,记者走进云南省劳模、省级壮族织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余晶凤的壮锦工作室,琳琅满目的壮锦文创产品将传统手工艺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匹壮锦,由种棉、采棉、去籽、弹卷棉花、牵棉纱、卷棉纱、卷纱筒、排拉线、收卷线、织锦配色、木穿梳、上机织锦、锁边镶边等多个复杂的工艺组成。”刚刚沟通完一笔订单,余晶凤的手机铃声再次响起,她一边聊一边示意徒弟确认订单。

余晶凤于1968年出生在师宗县五龙壮族乡,由于家庭条件不好,早早就回家承担起家务,并学习织锦技术。“这是壮家女儿从小就学的技艺。”余晶凤说,织得一手好壮锦不仅是聪明手巧的标志,而且壮锦也是女儿们将来的陪嫁品。在母亲的亲自教导下,心灵手巧的余晶凤很快就掌握了壮锦绣片刺绣的基本技法。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成年后的余晶凤几经周转,外出做过洗碗工、售货员、炊事员、收粮员等许多工作。在走村串户收粮食的路上,她经常看到农户家的织锦摆满柜子,但苦于缺乏销路,很难卖出去。瞅准商机后,她尝试着一边做粮食生意一边收购织锦来卖,有时一年能卖出去几千床。

带领壮乡村民革新技艺

2002年,余晶凤组织96名壮族妇女在空闲时间编织壮锦、手工刺绣,缝制鞋、帽、床上用品等,成品统一上交检验,合格后统一包装销售。每逢赶街天,这些绣品一摆出来,就被抢购一空。

“我们壮族服饰也要在保护、传承中与时俱进。”2008年,余晶凤去昆明参加一次会议,在会场看到其他民族代表穿的服装很漂亮,非常吸人眼球。于是,她萌生出改变传统服饰式样、色彩的想法。

开会回来后的余晶凤心潮起伏:壮锦难道只能用来做床单、被面、背兜?收购来的老绣片图案整体比较简单、色彩单一,难道不可以改变?现在会做织锦的人越来越少,这项技艺只能面临失传吗?

为了提高绣娘们的技艺,余晶凤不仅自己设计花样图案,而且多次到省城找专家指导。回家后,她又亲自教绣娘们搭配色彩,编织新款产品。2019年,余晶凤专程请云南工艺美术大师祖玉兰给员工培训,还派员工前往昆明学习祖氏刺绣技艺,将壮族元素和祖氏刺绣结合起来进行创新。

业态升级创造更多致富机遇

在新产品开发时,余晶凤坚持既将壮锦与壮族传统文化相融合,又注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例如,在背兜制作时,中间有色彩艳丽的绣片,四个角落则有寓意吉祥的蝴蝶图案,图案四周用八角花镶边,同时背带角缝有小口袋,可装鸡蛋、牛肉干、花米饭等,方便在孩子饿的时候随时拿取食物。

如今,余晶凤工作室的图案设计已到了第七代,多次获得业内嘉奖。2016年9月,工作室的壮锦刺绣获得“云南省职工创新创意成果展”创意类金奖,壮锦服装设计获得创意类铜奖。在2021年的市级刺绣比赛中,工作室多位绣娘参赛,并在各个赛项表现突出。

余晶凤带领当地村民成立的龙布瑞刺绣工艺品专业合作社,采取订单式生产模式,通过规模化、品牌化、商业化运作,每年销售壮锦、刺绣服饰、挂件等产品,现已发展成了集织锦、刺绣产品设计、加工、展示、销售为一体的民族织锦、刺绣体验馆。

截至目前,与合作社合作的农户达535人,固定合作农户200多人,年人均单项收入1万元以上。2020年,合作社获得云南省巾帼脱贫示范基地、云南省农民工带动就业典型等荣誉。2024年,公司销售各种壮锦5万余件,实现产值800多万元。


(责任编辑 :魏金金)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