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历史文脉,描绘“古韵今风”

2025-03-27 09:20 来源:浙江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
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传承历史文脉,描绘“古韵今风”

2025年03月27日 09:20   来源:浙江日报   唐宝 李晨璐 李俊新

前段时间,2024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揭晓,10项遗迹中丽水占据2项,分别是庆元小熊山遗址和云和显圣湾遗址。此次发现,揭示了浙西南地区在史前时期的重要地位。

从出土文物到古建筑,从历史遗址到古民居……丽水,这座浙西南生态绿谷,不仅以其秀美的山水闻名,更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熠熠生辉。近年来,丽水努力夯实特色文博事业发展“底气”,彰显浙西南革命老区“红绿融合”发展“底色”,在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方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丽水既是文物的坚定守护者,也是文化的创新者,在历史与现代交融中,让每一处见证历史的文物“活”了过来,让每一份传承的文化“火”了起来。

守护根脉 文物重现历史光彩

今年以来,莲都区碧湖沈家邸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这座始建于清代的百年古宅,在历经岁月风霜后重焕生机,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市民游客前来打卡。人们徜徉在古朴的院落中,用镜头记录下雕梁画栋的精美细节,感受着时光沉淀的历史韵味。

“这座古民居始建于清代,此前经过百年风雨洗礼,建筑屋面、木构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残损糟朽现象。”莲都区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在修缮过程中,他们严格遵循“最小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精心保留原建筑的架梁、柱檩、牛腿、额枋、石墩等历史构件,让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建重新焕发光彩。

沈家邸的华丽转身,正是丽水文物保护工作的生动缩影。纵观全市文物瑰宝,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不可移动文物共计8185处;文物藏品等可移动文物共计62030件(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1个;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56个;参与的海上丝绸之路浙江段(龙泉窑大窑—金村遗址)、中国古代瓷窑遗址(大窑龙泉窑遗址、竹口窑遗址)、闽浙木拱廊桥(东坑下桥、接龙桥、大赤坑桥、如龙桥、咏归桥、半路亭桥)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数目及种类之丰富充分展现了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近年来,为守护好这一历史根脉,丽水构筑起全方位的保护体系。不仅印发了《丽水市文物系统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将文物安全纳入市对县综合考核、法治考核,还针对革命遗存,出台全省首部革命文物地方立法《丽水市革命遗址保护条例》,编制《浙西南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扎实推进丽水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保护展示工程、红军随军银行旧址等一批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程与产权回购项目的实施。这些创新举措,为文物筑起了坚实的保护屏障。

在各县(市、区),文物保护的生动实践同样精彩纷呈。庆元县五大堡乡的王家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庆元兰溪桥的“廊桥管家”,他几乎每天都要去兰溪桥转转,检查桥梁桥体、屋面、廊桥周边环境等情况。

这样细致入微的守护,源于庆元县2004年成立的木拱廊桥抢救保护领导小组和建立的“廊桥管家”制度,通过设立分级廊桥长,为木拱廊桥编织起严密的保护网络。

松阳县的“拯救老屋”行动则开创了另一种保护模式。面对古村落空心化和老化的现状,2016年起,松阳便发起了“拯救老屋”行动,鼓励村民自觉保护老屋、传承技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力求让居住在文物建筑中的群众生活得更加舒适。截至目前,松阳全县已有71个村的265幢老屋、200多座宗祠、20多座古廊桥得到修缮,1200多幢传统建筑实现挂牌保护。“拯救老屋”行动还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荣获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十佳创新奖”。

在丽水这片土地上,每一处珍贵的文物都“有家可归”“有老可养”“有屋可避”。

连接古今 博物馆尽显文化底蕴

如果说文物保护是守护文化根脉的基石,那么博物馆就是连接古今、展示文化的窗口。漫步于丽水的街头巷尾,会发现乡村博物馆繁星点点、民办博物馆百花齐放、丽水市博物馆熠熠生辉。在这座城市,博物馆早已不是传统印象中“束之高阁”的文物仓库,而是化作一个个鲜活的“文化会客厅”。

近年来,为打造人们心中“到得了的远方,回得去的故乡”,丽水积极推动博物馆的全覆盖建设,成功创建92家省级乡村博物馆。同时,加快推动“县县都有国有博物馆”目标的完成,目前9县(市、区)已有6个县(市)建成了国有博物馆。

位于景宁县鸬鹚乡鸬鹚村的马仙故里馆,就是一座依托马仙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建造的乡村博物馆。现有历史物件、书法作品、文创产品、动植物标本、传统民俗科仪用具等藏品130余件。展馆通过视频文字、实物展示、数字化互动等方式,充分展现了鸬鹚乡高水平保护和传承马仙非遗以及以文赋能高质量推进山区破圈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我们希望它们能成为文化触角的延伸,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文化的魅力。”丽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丽水的文化版图上,民办博物馆同样占据一席之地。为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建设,丽水还制定了市区瓯江文苑民办博物馆群《办馆协议》,鼓励它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理念,为丽水的文化生态增添新活力。

在市区新华书店南侧,一栋融合欧式典雅与现代美学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海德黑胶音乐收藏馆,一家民办博物馆,馆内陈列着五万余张黑胶唱片、三百余台留声机等物件,是旅德爱国华侨叶海杰先生及他的家人耗时近十年共同打造的音乐“城堡”。

“之前只在大城市里见过大型黑胶收藏馆,没想到丽水也有,甚至还见到了市面上极少流通的稀有黑胶。”黑胶发烧友沈女士很是欣喜。如此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空间宛如容纳情感羁绊的城市生命体,为音乐爱好者、黑胶发烧友提供了崭新的社交场域。

当然,丽水的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栖息地,更是品质的代名词,各有所长。丽水市博物馆以数字化和现代化的面貌,展现着丽水的文化底蕴。

在馆内,游客可以通过AR导览技术,实现对文物和遗址的物理数字化重建,获取三维空间坐标,实现区域内高精度空间定位。这种虚拟互动内容,让观众在真实场景中看到了与现实呼应的奇妙景象。此外,博物馆还上演过文学巨匠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高雅文化活动也成为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的理由,吸引大家深度感受文化的魅力。2024年,丽水市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

从乡村到城市、从传统到现代,丽水的博物馆正逐步完成华丽蜕变。

文旅融合 活化利用解锁更多玩法

活化利用是文物保护的最终目的。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走进百姓生活,丽水解锁了众多“玩法”。其中,打造“实景游”旅游目的地是独具匠心的一招。

“时思寺虽然规模不大,但整个建筑结构精巧、气势恢宏,远远望去,有种曲径通幽、与世隔绝之感。”阳春三月,不少来自上海、宁波等地的游客趁着晴好天气,到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时思寺踏青、赏春。

时思寺位于大漈乡“云中大漈”国家4A级旅游景区,融合了宋明清三个朝代的建筑风格特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影视剧《大梦归离》、主题短片《新春·咏春》在此取景,大大提升了时思寺的曝光率,引得众多游戏粉、剧粉纷至沓来。随着“实景游”的火爆,当地民宿产业也逐渐被激活。目前,大漈乡发展民宿农家乐共102家,今年春节期间,云中大漈景区接待人次同比增长69.2%,门票收入同比增长59.3%。

近段时间,沉浸式体验游热度持续攀升,这也成为丽水活化文物的另一把"金钥匙"。

不久前,一场名为《我要当“馆长”》的剧本游活动,在丽水市博物馆浪漫上演。活动参与者在古陆丽水厅、丽水三宝厅、括苍石语厅找寻证据,推理交流。经过多轮游戏对决,最终胜出的玩家可获得“荣誉馆长”头衔。

“剧本杀是当代年轻人喜爱的新型社交方式,把逛博物馆和玩剧本杀相结合,可以让参与者通过沉浸式戏剧体验的方式,感受馆藏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丽水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形式有助于盘活、利用好各类文物资源。

作为浙西南红色根据地,为活态传承和赓续新时代红色革命精神,丽水全方位打响了红色研学品牌,把“家门口”的红色遗址、遗迹变为红色研学教育热门“打卡地”。

遂昌率先成立了浙西南培训中心和挺进培训中心,活态传承浙西南革命精神,精心开发设计了“品三茶忆党史”“乌溪江畔学党史” “重走红军路”等10余项红色体验课程,全力营造“沉浸式”红色教学氛围。近三年来,已累计接待各类培训班1375期,带动全镇旅游人数62.5万余人次,经济收入超 2.2亿元。目前王村口镇已创成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红色研学基地。

为了让文物以更亲民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丽水还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在缙云县博物馆文创商店,缙云甲龙、北宋金龙、金龙玉简等一系列“龙”主题文创产品成为爆款;龙泉市博物馆与故宫合作开发的青瓷文创系列,上线首月销售额就突破22万元;景宁县畲族博物馆推荐的《畲族新娘套装首饰》等文创产品在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上荣获工艺美术金奖。据统计,2024年丽水各文博单位共开发文创产品156款,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文创已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



(责任编辑 :魏金金)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