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胡声起,锣鼓铿锵,一出好戏登上舞台。
日前,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学院音乐厅内檀板频催,唢呐声穿云裂石。“太行泉城·戏聚邢襄”京剧名家名票演唱会走进校园,为广大观众带来了一场戏曲的文化盛宴,展现了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
文化沃土滋养新声
邢台市地处燕赵文化腹地,素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的美誉。在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底蕴的古城中,无论是南关牛市街的驼铃商队,还是顺德府衙门的晨钟暮鼓,都为戏曲文化的生长提供了丰沃土壤。正如老戏迷所说:“邢台的砖缝里都能长出戏文。”
此次演出活动的举办,恰似在古城文化磁场中激荡起的戏韵新声。演出现场,《苏三起解》《红灯记》《锁麟囊》《武家坡》等经典剧目轮番上演,不仅让票友们大饱耳福,更将梆子声、唢呐声、京胡声聚合成文旅融合的动人交响,为邢襄大地铺展开一幅“曲随泉涌,戏伴城兴”的生动图景。
“邢台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群众爱听戏,也喜欢研究戏曲文化。这场演出是京剧贴近群众、服务大众的好机会。”邢台市文联副主席兼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周哲辉说,京剧作为传统艺术瑰宝,蕴含着“仁爱、民本、守信、正义、尚和”等传统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不能被束之高阁。
近年来,邢台市依托“太行泉城”的生态底色和深厚的历史积淀,系统性挖掘、保护、传承当地乡土文化,持续擦亮“北方戏窝子”文化品牌。这座被太行山泉浸润的城市,正以清越的皮黄之声为纽带,兴起一股乡村文化振兴的清风。
情系戏曲扎根乡野
“苏三离了洪洞县——”今年74岁的邢台名票李秋景身着红衫,腕缠银链,一句如杜鹃泣血的“泪洒胸怀”还未唱完,台下观众早红了眼眶。有人悄悄拭泪,有人屏息凝神,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苏三蒙冤解审的凄楚命运。
“之前膝盖半月板损伤,做手术休养了两个月,痊愈后马上就回到舞台。”回到后台化妆间里,李秋景一边有条不紊地收拾行头,一边回答记者的提问,“热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各种形式,把它更好地传承下去。”
作为京剧大师尚小云的故乡,邢台市深厚的戏曲底蕴奠定了李秋景对戏曲文化魂牵梦萦的情感根基。早年,李秋景曾是南宫市样板戏的著名花旦,后来又有幸得到尚派传人崔荣英的悉心指点,这让她与戏曲的缘分愈发深厚。在阔别舞台45年后,她难抵心中热爱,重拾起了戏曲这项“老功夫”,并一直积极参与到民间剧团公益演出和“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中。“我们每年坚持送戏下乡几十场,走遍了南宫、巨鹿、广宗、隆尧等地。”邢台南宫市戏曲传承中心成员高冬珍说。
“乡村是京剧艺术发展的沃土。”周哲辉表示,要主动地把戏曲送到村民身边,才能进一步促进戏曲的传播和发展。近年来,邢台市持续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将《沙家浜》《红灯记》等经典剧目送至田间地头,还通过基层展演、票友擂台赛等活动,让戏曲艺术真正接地气、聚人气。
将青春气息注入古老剧目
“去年我因戏曲来到邢台,就发现这里的群众对京剧文化非常热爱。今天这场演出,既有我们的前辈老师,也有青年一代的艺术家,也算是最好的传承吧。”在演出现场,来自北京京剧院的程派传人、青京会金奖得主张梓溪演绎的一曲《锁麟囊》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融入现代审美表达。她以珠玉落盘般的华彩行腔,将百年经典诠释于百泉之畔,展现出传统戏曲与时俱进的独特魅力。
将青春气息注入古老剧目,架起了连接传统戏曲与现代观众的审美桥梁。在去年5月邢台学院艺术学部联合全国名家打造的“太行韵·泉城情”戏曲进校园活动中,百余名学子参与演出蒲剧戏歌《中华》、京歌《梨花颂》等五个创新节目,在传统戏曲舞台上绽放出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邢台深厚的戏曲文化基因正在年轻群体中生根发芽。
“我们举办这次活动,希望借助戏曲这一艺术形式,进一步擦亮文化品牌,同时带动文旅消费增长,也让更多人领略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邢台市襄都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现芳说。
从七旬票友的坚持守望到青年演员的创新活力,从社区舞台的惠民演出到全国名家的同台竞技,邢台这座“北方戏窝子”正以戏曲为媒,书写传统文化与时代脉搏交融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