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古市:千年古镇正青春

2025-03-26 09:10 来源:浙江日报

这是一座一半在历史中、一半在生活中的古镇。

丽水市松阳县古市镇,一个拥有近两千年历史的古镇,像一颗明珠镶嵌在松古平原西北边陲的松阴溪畔,堪称“丽水之始、处州之根”。

如今的古市,带着浪漫与诗意从千年文明中走来,在新时代迸发出古老与青春交汇、厚重与灵动交融、热闹与静谧结合的奇妙魅力。

这是意义非凡的时代征程,古市经济社会发展“含金量”十足—

近三年来,规上工业产值以年增速20%领跑全县,2024年增速超过25%,增速居全县第一;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年增长13.6%,增速居全县前列;固定资产投资达19.28亿元,年增长19.7%。

这是逐梦未来的里程碑,一个个荣誉来源于“质”的蜕变—

创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全省首批红色根脉强基示范乡镇、省级美丽城镇示范样板、省千年古城复兴试点监测优秀单位……累累硕果背后,一幅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和谐幸福的新图景跃然而出。

千年古市华丽蝶变,绽放别样精彩。

产业向新势如潮涌

近年来,古市聚焦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路径奋力奔跑,为推进松阳“二次创业”行稳致远奠定扎实基础。

走进缘兴科技公司生产车间,设备正有序运转,没过多久,一块手机液晶显示屏便生产下线。这是一家专业生产手机及手机屏幕的科技类企业,月产手机及配件近10万台(套)。

松阳数字经济产业园古市园区作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标杆项目,2024年投入1.52亿元,新建9万余平方米厂房,现已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能。目前,产业园已成功招引2家数字经济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以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未来,随着更多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并叠加县里“数字经济”政策赋能,预计全面投产后,可新增就业岗位超300个,年产值突破20亿元。

不仅如此,古市还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用产业升级应对市场挑战。

走进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茶叶全自动包装机上作业。该自动包装机可实现茶叶智能上料、金属检测吸附、称重计量、下料填充、自动打码等生产包装全过程自动化,设备的生产效率是人工包装的近百倍。

振通宏茶业是松阳最早转型茶业精深加工的企业之一,一直以来重视科技研发和人才引进。近年来,企业通过机器换人和科技研发,不断拉长产业链,推动茶叶向精深加工发展,形成了名优茶生产、茶粉提取和茶包装制造三大主营业务。如今,企业已经成长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

古市坚持实施转型升级引领工程,推动数字经济创新提质。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革,景顺实业、松洲电器、创元纸业等企业已完成数字化改造项目;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景顺实业上马紫铜生产线,开拓新赛道,去年产值达5.2亿元,同比增长28.6%。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其中推动项目落地、优化营商环境是关键。一个个企业项目相继落地古市,离不开当地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机器设备都调试好了吗?”新春伊始,古市镇干部挨个走访企业,以“点对点”的精准服务帮助企业安全复工。为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古市镇党员干部化身助企“服务员”,奔跑在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一线。

近年来,古市不断优化政务流程,努力打造营商环境“高地”。古市专门成立由镇领导+镇中层干部+经济生态办工作人员组成的助企服务队,全面提升服务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同时,重点围绕企业享受政策、用工用电等方面的问题,让企业困难有渠道反映、能及时解决,诉求能全方位发布、多渠道化解,涉企问题真正做到“有事必到、无事不扰”。

2024年,全镇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2.51亿元,同比增长23.6%;新增上规企业1家、入统工业技改项目3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长到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到12家。古市工业在“二次创业”平台上,向前、向好、向优发展。

广袤沃野生机勃勃

春日的古市,广袤田野上一派繁忙景象。

古市素有“处州粮仓”美称,镇域农业资源丰富,特色优势农产品众多,如今已形成以万亩名优茶为主导产业和以蔬菜、水果、家禽、甲鱼、大鲵等为特色产业的布局。

一大早,寺口茶青市场就繁忙了起来,现场交易十分活跃。“今年茶叶价格比较稳定,我们对今年的收入很有信心。”一位正在交易的茶农表示。据悉,市场日均交易量达1万—2万斤。

近年来,通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古市的茶叶主导产业优势和成效愈加突出。全镇建有1.3万亩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成了十五里茶叶精深加工园,扩建了振通宏和茗阳茶叶深加工生产线,茶叶全产业链格局基本形成。2024年,古市茶叶种植亩均产出达1.7万元,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10.82亿元,已成为省级示范性茶叶全产业链的核心区。

壮大主导产业的同时,古市镇积极发挥科技的作用,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位于五木村的纪日兰家庭农场投入使用蛋鸡舍智能巡检机器人,可实现全程无人化管理,并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对各项养殖数据进行实时预警和自动调节控制,实现了蛋鸡养殖由传统的经验养殖向数字化、智能化养殖转变。2024年销售额达1220万元,同比增长18%。

这两天,山下阳村的大片油菜花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游玩、打卡。“经过整治,不仅景色美了,种田也更方便了。”村党总支书记何跃法说。山下阳区块万亩方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是松阳县跨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重点建设区域,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第一批2003亩绿色农田建设。未来,将通过三年建设,以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修复等形式完成剩余1.2万余亩连片整治,形成丽水市最大的万亩方项目。

原本碎片化的零星“小田”整合成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的高品质“大田”,为现代化、规模化种植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位于古市的丽水市顺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无人机植保的企业,每年要为当地近5万亩农田提供植保服务。“去年以来,公司开始绘制3D电子农田,至今已为古市万亩农田制作了3D电子地图。”总经理周辉明介绍,公司通过此举将显著提升作业效率。

不久前,省生态环境厅公布了全省第二批低(零)碳乡镇(街道)试点赛马评估结果,古市镇荣获最优等。

自2022年入选省低(零)碳试点以来,古市依托秸秆“五化”综合利用模式、农业废弃物收储“共富兑换券”模式、“稻+X”循环生态种养模式和“光伏+养殖”生产模式四大创新模式,有效盘活闲置资源,为产业注入新发展动能。截至目前,全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0.41吨二氧化碳/万元,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处置能力在全省名列前茅,成功构建了独具古市特色的低碳发展样板。

古韵新景交相辉映

2024年末,千年古城复兴试点2023年度监测结果发布,古市镇获得了优秀等次,系丽水全市唯一。

自2021年被列为全省首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单位以来,古市已累计投资6.3亿元,实施41个项目。同时,古市还积极探索创新“政企村联动、农文旅融合、产供销一体”的共富新模式,成功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古市镇集入选全省首批精品乡村市集,古市古城入选省级大花园古城类耀眼明珠,成功举办联合国人居署主办的城乡联系国际论坛边会。

依托得天独厚的古镇资源,古市的文旅活动频频出圈出彩。精心策划的“古城元宵”文艺汇演、老街“春未晚”五一畅游、古城中秋拜月、喜迎国庆文艺演出等活动,让古镇人头攒动;而结合老街业态扶持政策开展的招商引资工作,更是成功吸引16家经营主体入驻。

古市镇是松阳县西北区域两乡两镇的经济、文化、生活和商贸中心,辐射区域常住人口6.4万人。“作为省级中心镇,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是古市镇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要全面提高古市的综合承载力。”古市镇党委书记叶德标说。为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去年以来,古市坚持以拆开路、拆建并举,全力推进城乡“三治一提升”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整治人居环境不协调点位3164个,拆除违法建筑、风貌不协调点位310个,拆除、整治重点区域违建面积18107㎡,并接续开展农民建房和风貌整治提升工程。

眼下,位于岗下村的养老康居工程正加速建设。该工程通过整合利用闲置地块,建设以“老年公寓+养老服务”为核心的农村养老服务综合体,探索打造“政府+社会+村(社)+个人”四方协同的“家门口幸福养老”新模式。项目建成后,可为入住老人及周边区域老人提供居家照料、助餐、助医、文化娱乐等服务。

筏铺下山移民小区是松阳规模最大的下山安置小区,全县16个乡镇近5500人口在此安家落户。为了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当地大力发展来料加工、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帮助下山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再就业。截至目前,小区周边共发展来料加工式、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10余家,累计营业额超5000万元,帮助300余位搬迁村民实现稳定就业。

拥有从幼儿到高中的健全教育体系,教育质量优良;丽水市中心医院古市分院医养中心二期完成建设,新增床位200张;实现全镇养老送餐服务全覆盖,送餐服务共计12.5万人次……聚焦好上学、好看病、好养老等民生热点,古市纵深推进山区公共服务跨山统筹一体化改革,让山区群众就地过上现代品质生活。

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古市坚持党建引领,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高素质队伍建设,全力抓好“共富工坊”建设,创新探索“党建联建”“共富合伙人”“三乡人”助力乡村振兴新机制,经济社会稳中有进、质效双升,交出了“连续四年夺冠、五年考核优秀”的乡镇目标绩效管理高分答卷。

下一步,古市镇将聚焦新型生态工业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传统村落提质振兴,全面激活千年古镇振兴新动能,充分发挥中心镇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全县加快缩小“三大差距”,为我省推进共同富裕、探索县域高质量发展振兴路径注入澎湃动能,书写“千万工程”新篇章的镇域答案。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
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松阳古市:千年古镇正青春

2025年03月26日 09:10   来源:浙江日报   欢颜 李俊新

这是一座一半在历史中、一半在生活中的古镇。

丽水市松阳县古市镇,一个拥有近两千年历史的古镇,像一颗明珠镶嵌在松古平原西北边陲的松阴溪畔,堪称“丽水之始、处州之根”。

如今的古市,带着浪漫与诗意从千年文明中走来,在新时代迸发出古老与青春交汇、厚重与灵动交融、热闹与静谧结合的奇妙魅力。

这是意义非凡的时代征程,古市经济社会发展“含金量”十足—

近三年来,规上工业产值以年增速20%领跑全县,2024年增速超过25%,增速居全县第一;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年增长13.6%,增速居全县前列;固定资产投资达19.28亿元,年增长19.7%。

这是逐梦未来的里程碑,一个个荣誉来源于“质”的蜕变—

创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全省首批红色根脉强基示范乡镇、省级美丽城镇示范样板、省千年古城复兴试点监测优秀单位……累累硕果背后,一幅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和谐幸福的新图景跃然而出。

千年古市华丽蝶变,绽放别样精彩。

产业向新势如潮涌

近年来,古市聚焦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路径奋力奔跑,为推进松阳“二次创业”行稳致远奠定扎实基础。

走进缘兴科技公司生产车间,设备正有序运转,没过多久,一块手机液晶显示屏便生产下线。这是一家专业生产手机及手机屏幕的科技类企业,月产手机及配件近10万台(套)。

松阳数字经济产业园古市园区作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标杆项目,2024年投入1.52亿元,新建9万余平方米厂房,现已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能。目前,产业园已成功招引2家数字经济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以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未来,随着更多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并叠加县里“数字经济”政策赋能,预计全面投产后,可新增就业岗位超300个,年产值突破20亿元。

不仅如此,古市还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用产业升级应对市场挑战。

走进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茶叶全自动包装机上作业。该自动包装机可实现茶叶智能上料、金属检测吸附、称重计量、下料填充、自动打码等生产包装全过程自动化,设备的生产效率是人工包装的近百倍。

振通宏茶业是松阳最早转型茶业精深加工的企业之一,一直以来重视科技研发和人才引进。近年来,企业通过机器换人和科技研发,不断拉长产业链,推动茶叶向精深加工发展,形成了名优茶生产、茶粉提取和茶包装制造三大主营业务。如今,企业已经成长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

古市坚持实施转型升级引领工程,推动数字经济创新提质。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革,景顺实业、松洲电器、创元纸业等企业已完成数字化改造项目;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景顺实业上马紫铜生产线,开拓新赛道,去年产值达5.2亿元,同比增长28.6%。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支撑,其中推动项目落地、优化营商环境是关键。一个个企业项目相继落地古市,离不开当地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机器设备都调试好了吗?”新春伊始,古市镇干部挨个走访企业,以“点对点”的精准服务帮助企业安全复工。为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古市镇党员干部化身助企“服务员”,奔跑在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一线。

近年来,古市不断优化政务流程,努力打造营商环境“高地”。古市专门成立由镇领导+镇中层干部+经济生态办工作人员组成的助企服务队,全面提升服务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同时,重点围绕企业享受政策、用工用电等方面的问题,让企业困难有渠道反映、能及时解决,诉求能全方位发布、多渠道化解,涉企问题真正做到“有事必到、无事不扰”。

2024年,全镇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2.51亿元,同比增长23.6%;新增上规企业1家、入统工业技改项目3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长到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到12家。古市工业在“二次创业”平台上,向前、向好、向优发展。

广袤沃野生机勃勃

春日的古市,广袤田野上一派繁忙景象。

古市素有“处州粮仓”美称,镇域农业资源丰富,特色优势农产品众多,如今已形成以万亩名优茶为主导产业和以蔬菜、水果、家禽、甲鱼、大鲵等为特色产业的布局。

一大早,寺口茶青市场就繁忙了起来,现场交易十分活跃。“今年茶叶价格比较稳定,我们对今年的收入很有信心。”一位正在交易的茶农表示。据悉,市场日均交易量达1万—2万斤。

近年来,通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古市的茶叶主导产业优势和成效愈加突出。全镇建有1.3万亩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成了十五里茶叶精深加工园,扩建了振通宏和茗阳茶叶深加工生产线,茶叶全产业链格局基本形成。2024年,古市茶叶种植亩均产出达1.7万元,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10.82亿元,已成为省级示范性茶叶全产业链的核心区。

壮大主导产业的同时,古市镇积极发挥科技的作用,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位于五木村的纪日兰家庭农场投入使用蛋鸡舍智能巡检机器人,可实现全程无人化管理,并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对各项养殖数据进行实时预警和自动调节控制,实现了蛋鸡养殖由传统的经验养殖向数字化、智能化养殖转变。2024年销售额达1220万元,同比增长18%。

这两天,山下阳村的大片油菜花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游玩、打卡。“经过整治,不仅景色美了,种田也更方便了。”村党总支书记何跃法说。山下阳区块万亩方农田集中连片整治是松阳县跨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重点建设区域,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第一批2003亩绿色农田建设。未来,将通过三年建设,以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修复等形式完成剩余1.2万余亩连片整治,形成丽水市最大的万亩方项目。

原本碎片化的零星“小田”整合成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的高品质“大田”,为现代化、规模化种植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位于古市的丽水市顺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无人机植保的企业,每年要为当地近5万亩农田提供植保服务。“去年以来,公司开始绘制3D电子农田,至今已为古市万亩农田制作了3D电子地图。”总经理周辉明介绍,公司通过此举将显著提升作业效率。

不久前,省生态环境厅公布了全省第二批低(零)碳乡镇(街道)试点赛马评估结果,古市镇荣获最优等。

自2022年入选省低(零)碳试点以来,古市依托秸秆“五化”综合利用模式、农业废弃物收储“共富兑换券”模式、“稻+X”循环生态种养模式和“光伏+养殖”生产模式四大创新模式,有效盘活闲置资源,为产业注入新发展动能。截至目前,全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0.41吨二氧化碳/万元,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处置能力在全省名列前茅,成功构建了独具古市特色的低碳发展样板。

古韵新景交相辉映

2024年末,千年古城复兴试点2023年度监测结果发布,古市镇获得了优秀等次,系丽水全市唯一。

自2021年被列为全省首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单位以来,古市已累计投资6.3亿元,实施41个项目。同时,古市还积极探索创新“政企村联动、农文旅融合、产供销一体”的共富新模式,成功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古市镇集入选全省首批精品乡村市集,古市古城入选省级大花园古城类耀眼明珠,成功举办联合国人居署主办的城乡联系国际论坛边会。

依托得天独厚的古镇资源,古市的文旅活动频频出圈出彩。精心策划的“古城元宵”文艺汇演、老街“春未晚”五一畅游、古城中秋拜月、喜迎国庆文艺演出等活动,让古镇人头攒动;而结合老街业态扶持政策开展的招商引资工作,更是成功吸引16家经营主体入驻。

古市镇是松阳县西北区域两乡两镇的经济、文化、生活和商贸中心,辐射区域常住人口6.4万人。“作为省级中心镇,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是古市镇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要全面提高古市的综合承载力。”古市镇党委书记叶德标说。为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去年以来,古市坚持以拆开路、拆建并举,全力推进城乡“三治一提升”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整治人居环境不协调点位3164个,拆除违法建筑、风貌不协调点位310个,拆除、整治重点区域违建面积18107㎡,并接续开展农民建房和风貌整治提升工程。

眼下,位于岗下村的养老康居工程正加速建设。该工程通过整合利用闲置地块,建设以“老年公寓+养老服务”为核心的农村养老服务综合体,探索打造“政府+社会+村(社)+个人”四方协同的“家门口幸福养老”新模式。项目建成后,可为入住老人及周边区域老人提供居家照料、助餐、助医、文化娱乐等服务。

筏铺下山移民小区是松阳规模最大的下山安置小区,全县16个乡镇近5500人口在此安家落户。为了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当地大力发展来料加工、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帮助下山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再就业。截至目前,小区周边共发展来料加工式、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10余家,累计营业额超5000万元,帮助300余位搬迁村民实现稳定就业。

拥有从幼儿到高中的健全教育体系,教育质量优良;丽水市中心医院古市分院医养中心二期完成建设,新增床位200张;实现全镇养老送餐服务全覆盖,送餐服务共计12.5万人次……聚焦好上学、好看病、好养老等民生热点,古市纵深推进山区公共服务跨山统筹一体化改革,让山区群众就地过上现代品质生活。

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古市坚持党建引领,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高素质队伍建设,全力抓好“共富工坊”建设,创新探索“党建联建”“共富合伙人”“三乡人”助力乡村振兴新机制,经济社会稳中有进、质效双升,交出了“连续四年夺冠、五年考核优秀”的乡镇目标绩效管理高分答卷。

下一步,古市镇将聚焦新型生态工业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传统村落提质振兴,全面激活千年古镇振兴新动能,充分发挥中心镇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全县加快缩小“三大差距”,为我省推进共同富裕、探索县域高质量发展振兴路径注入澎湃动能,书写“千万工程”新篇章的镇域答案。



(责任编辑 :魏金金)

分享到: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