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国,冰雪经济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冰雪产业正在成为一些地区的支柱性产业。需要注意的是,乡村发展冰雪产业要因地制宜,长远考虑,持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近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黑龙江哈尔滨落下帷幕,这场冰雪盛会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成为冰雪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借着亚冬会的东风,被称为“雪场山下第一村”的哈尔滨尚志市亚布力镇青山村,实实在在走出了一条“化雪成金”的道路,迅速“出圈”成为网红打卡地。
作为亚冬会的雪上赛事场地,亚布力滑雪场人气高涨,青山村正位于滑雪场山脚下,其火爆并非偶然。早在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雪上项目在亚布力滑雪场举办后,青山村就抓住了自己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冰雪主题,提供多种多样的冰雪旅游服务,有的村民开民宿,有的村民做农家乐,也有的村民开设雪服店、提供雪具租赁等。尤其是在此次亚冬会开幕之际,青山村果断抓住机遇,在村里进行全面的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升级,如铺设沥青混凝土道路,修筑边沟和围栏,增设路灯和护坡等等,使冰雪服务水平在过去的基础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青山村积极推广当地的文创产品,既融入哈尔滨的城市特色,又极具冰雪小镇的设计感,在文创产品的销售热潮中进一步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截至目前,青山村村民几乎人人都参与在冰雪产业的链条上,人均年收入已达3.5万元,人人吃上了“旅游饭”。
不只是青山村,放眼全国,冰雪经济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冰雪产业正在成为一些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带动了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今,“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已经实现,预计到2030年,我国冰雪经济总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至2024年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超过3.85亿人次,预计2024年至2025年冰雪季有望突破5亿人次,冰雪休闲旅游总收入有望超过7000亿元。
在大力发展冰雪经济的过程中,像青山村这样的乡村也要积极探索自己的发展路径。一方面,发展冰雪经济不仅仅限于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还要抓好资源、运动、旅游、文化、装备等要素,构建一个多元化的产业链。可以进行冰雪运动比赛,举办冰雪节、冰雪艺术展览,开展冰雪运动方面的教育培训,或者售卖冰刀雪服、租赁冰雪运动装备等。比如山东荷泽曹县虽然不是一个旅游景点,也没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但通过发展汉服、马面裙等产业,一度抓住了古风服饰的风口而爆火出圈。同样的,如果一个乡村或小镇瞄准时机,抓住生产冰雪装备的风口,就等于抓住了冰雪经济的风口,即使没有冰雪资源也可以发展壮大。
另一方面,发展冰雪经济要充分考虑冰雪产业的时间和地域特征。冰雪经济的季节性强,地域性也很明显,容易出现冷热不均、投入收益不成正比的现象。因此地方在规划之初就要明确,要把现有的冰雪经济基础设施和相关资源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冬季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夏季可以推出森林康养项目、避暑小镇旅游等。如吉林某冰雪试验区,通过在滑雪场举办康养、演艺等避暑休闲项目,显著提升了非雪季的旅游收入;重庆有旅游景区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雪地火锅”;广州等地将东北雪乡场景、东北特色服饰、美食小吃等搬进本地雪场,让南方民众也有机会体验东北雪乡的风情。这些及时调整冰雪经济业态的创新做法,对破解冰雪经济的季节性、地域性难题,提高乡村冰雪经济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有益借鉴。
需要注意的是,在全国不少乡村纷纷掀起冰雪热的情况下,乡村发展冰雪产业要因地制宜,长远考虑。要避免发展模式的千篇一律和资源重复建设,依托自身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冰雪旅游项目,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发展路子;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当地的生态资源,要优化滑雪场、冰雪场馆等设施的布局,减少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干扰,推行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等;还要时时考虑到村民的利益,建立与村民议事的制度,确保村民共享冰雪经济带来的红利,从而更加积极投入到冰雪产业发展中。
亚冬会虽已落幕,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此时也是更多乡村借势发展的开始。从青山村到整个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冰雪热潮仍在涌动。期待广袤大地不断挖掘冰雪潜力,续写更多把冰天雪地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