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闭幕。与此同时,另一场冰雪竞赛却在千里之外的长江以南开展得如火如荼。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内,就有3家5万平方米以上的超大型室内滑雪场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相继开业。面对更多的场地选择,滑雪客蜂拥而至,滑雪热情也随之水涨船高。冰雪运动消费正在成为全国尤其是长三角新的吸金赛道。
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周一,记者前往江苏太仓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探访。尽管是工作日,酒店大堂依然人来人往。他们各有各的休闲方式,但很多客人来到这里的目的,是通过酒店与雪世界的专属连廊,前往室内滑雪场。滑雪场的工作人员表示,虽然新开业的上海耀雪冰雪世界增加了客户选择,但春节期间“阿尔卑斯”的营收不减反增,超过了去年同期:“冰雪经济是朝阳产业,而长三角的消费者是全国冰雪经济最优质的客源。”
雪场之间的“军备竞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滑雪这门生意犹如嗅到了春的气息,似乎在一夜之间就爆发了。
2023年10月,浙江长兴龙之梦冰雪世界开业,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同年11月开业的江苏太仓阿尔卑斯雪世界,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2024年9月,上海耀雪冰雪世界开业,面积近10万平方米,滑雪场的建筑面积节节攀升。而2019年开业的无锡热雪奇迹滑雪场面积仅1.75万平方米。也就是说,2023年底以来,长三角新增滑雪场的面积、规模远超以往。不仅如此,冰雪经济的投入也“如滚雪球”,还在不断加码。据悉,投资50亿元的阿尔卑斯雪世界二期项目预计今年年内动工,加上一期投资20亿元,“太仓阿尔卑斯”很快将追平“上海耀雪”70亿元的总投资。
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2024年发布的《大众冰雪消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在2023-2024冰雪季,华东地区尤其是以沪苏浙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冰雪场馆明显增加,总数271家,位居第二,屈居华北之后,却超过传统冰雪大区东北地区。这还不是最亮眼的。全国滑雪场中,室内滑雪场只占7%,华东地区的室内滑雪场占比则超越全国平均数,绝对数量领先全国。究其原因,室内滑雪场可以全年运营,尤其在夏季,长三角地区的人们有避暑需求,也是客流旺季。而且,沪苏浙的室内滑雪场极少独立运营,往往与商业综合体、文旅度假区结合,大大增加了文商旅融合的消费场景,涌现出诸多大型冰雪项目和多种新兴滑雪业态。
室内滑雪场在可盈利性上有优势,这恰恰是社会资本所乐于见到的。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客源基础和明显的区位优势,正是该区域各大城市竞相角逐冰雪经济赛道的根本原因。
今年春节,浙江长兴龙之梦冰雪世界接待的滑雪人群同比去年增加17%。开业一年多来,五一、十一、暑假、春节等节点的客流量多到超乎想象,“长兴龙之梦”不得不将一片原先用于娱雪(冰雪娱乐项目)的滑道,快速改造成单双板技能滑雪道。江苏太仓阿尔卑斯雪世界开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营业额超3亿元,旺季日均滑雪客流5000人次。“不是客人就这么多,而是配套的酒店已满房,只能接待这么多客人。”一项针对北京冬奥会后参与过广义上冰雪运动的居民调查显示,约42%的人花费500元以下,约27%的人表示“不花钱”。而在太仓阿尔卑斯雪世界,周末时段最基础的4小时雪票要价约550元,长三角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接受花钱过一把“玩雪瘾”。
为了争夺客源,长三角各家滑雪场之间的竞争渐趋白热化。你有7条魔毯,我就造8条(魔毯,即雪场电梯,可快速将游客带到雪道上坡)。跟东北地区的滑雪场不同,长三角的室内滑雪场兼顾滑雪和娱雪。于是,在娱雪方面,企业之间的比拼同样激烈。你有企鹅,我也要有企鹅;你有雪上演出,我一天演出三场,保证主要营业时段的游客都能看到。北方冰上自行车、转转杯、冰滑梯等室外项目,“北花南移”到江南,统统都被搬进室内。此外,滑雪场还开设温度较高的“暖区”,方便游客玩累了,就能坐下来喝咖啡、吃甜品。如此一来,又增加了一种消费场景。即便在雪场外,各种新年灯会、艺术展览、亲子活动等,也是花样百出、选择多元。
“滑雪是会上瘾的”
即便上海已有“耀雪”,但依然有不少上海人选择到太仓去滑雪。艾敏就是其中一位。她住在静安区,不喜欢开车。从铁路上海站坐高铁到太仓南站,只要20分钟。滑雪场就在太仓南站对面,下了高铁,步行即可前往。
艾敏是一位企业白领。她从2018年开始滑雪。起初在商场的模拟机上滑,还报名了滑雪课。后来,技术进阶了,她就去日本北海道、奥地利阿尔卑斯以及国内的哈尔滨亚布力等滑雪胜地旅游。滑雪是会上瘾的,学会了就一直想上雪场。“在高高的雪道坡顶往下看,其实是害怕的。速度提起来后,担心会失控。在不可控的边缘突破自我,很享受这种感觉。”
曾经,中国的滑雪场里以初级爱好者居多。近年来,这种情况已发生了改变。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十年来,国家大力推广冰雪运动,培训、培养了一批冰雪运动爱好者。随着“初代滑雪爱好者”结婚生子,他们又把自己的下一代带上了雪场。以太仓阿尔卑斯雪世界为例,已经积累了超过2000位年卡会员。资深爱好者来到雪场,通常不是为了娱雪或者看演出,他们到了雪场,戴好装备,立即去滑雪,一心提升自己的滑雪技术。
每次去太仓,艾敏要带一个大行李箱。箱子里是她自备的雪服、雪袜、雪镜、头盔、压缩衣等滑雪装备。“我是滑双板的,这些装备不算多。滑单板的人可能还得带上专属的滑雪板。”
相比其他“滑雪客”,艾敏说自己算不上“装备党”。不过,既然要滑雪,在滑雪装备上,她确实也花了不少钱。刚入门的时候,她通过海淘买了一件带防风帽兜的连体雪服。看上去很专业,但并不适合自己,滑雪时反而成了负担。她也买过平价的雪服,性价比高,“量大管饱”,唯独“颜值不够”——银装素裹的雪地里,自己雪服的颜色太不“炫”了。后来,艾敏又陆续购买了一些国外大牌,一件雪服就要八千甚至上万元。从行李箱里,艾敏特意掏出一副滑雪护目镜:“这是我自备的雪镜,之前都是戴滑雪场提供的雪镜。”
艾敏去滑雪的频率不算很高,只在闲时约上好友,同去过把瘾。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长三角地区的工作节奏普遍很快,净工作时间也长,到了周末,都有放松自我的强烈需求。滑雪就是一个不受打扰、放空自己的运动。客户有需求,这正是长三角滑雪场爆满的原因之一。当滑雪从最初放松心情的运动,逐渐进阶成爱好,雪友们为了交流技术,逐渐形成一个社交圈。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细分领域的社交App,提供雪场攻略,让滑雪爱好者记录轨迹与里程,晒出雪场上的照片和视频。
冰雪制造有新质生产力
今年春节,阳光正好的一天,楚仪带儿子到青浦的一座生态园游玩。这里有占地千平方米的人造雪景。飞舞的雪花配以雪顶木屋、雪地篝火,营造出梦幻的冬季氛围,孩子在那里玩得很开心。楚仪说:“上海人真‘可怜’,很少能见到雪。不过,科技也是真发达,天气这么暖和,还能造雪。”
大型室内滑雪场的增长带来了技术下放。近年,上海的商场里,中小体量、提供冰雪娱乐服务的场所如雨后春笋涌现。其造雪、造冰、控温技术与大型滑雪场是一样的,方案非常成熟。业内人士表示,大型室内滑雪场需要很多特种设备,如造雪机、压雪机、制冷设备、雪场电梯,还有烘干衣物和清洗雪板的专门工具。这肯定会带动上游装备制造发展。
一般来说,温度高于0℃以上是不能够造雪的,湿度高于70%也会给造雪带来很大困难。这就是为什么过去的十年里,南方很少有大型冰雪乐园的重要原因。而前些年,江苏泰州的一家企业研发出高温造雪机,突破了温湿度的造雪瓶颈。即便在35℃的环境下,也可以自由地造雪。其高温造雪机市占率超过50%,飘雪机全球市占率超过90%,俨然成为冰雪赛道背后的隐形冠军。企业为迪拜室内滑雪场等场馆提供了高温造雪机和成套冰雪设备,订单已经排到2025年9月。此外,本届亚冬会冰球场馆的转轮除湿机由江苏常熟的一家企业提供。冰上项目场馆湿度过高,不仅影响冰面稳定性,还会出现雾气、结霜等现象。这款设备在达到除湿效果之余,进一步降低了能耗,提供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在雪服、雪板等消费市场,中国品牌也有一席之地。艾敏有很多件雪服,新近添置的一件,就是波司登旗下滑雪专业系列的产品。
(文中人物均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