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公交车去乡村旅游也可以很惬意。
刚刚结束的假期,张悦和家人度过了不一样的春节——他们一家决定留在家乡山西省河津市,下乡旅游。这是张悦和弟弟的想法,“虽然我们是山西人,但以往说起春节旅游总会想去南方,像三亚、广州、厦门这样暖和的城市。今年山西旅游火爆,我们一家也决定留在家里,去乡村旅游。搭乘市里的免费公交车就可以去往各个乡村的旅游景点,这对我们全家来说都是很新奇的旅行方式”。
传统乡村景区借助文化底蕴获新生
旅行第一站,张悦一家决定去讨个“鲤鱼跃龙门”的好彩头。
黄河龙门,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部和陕西省韩城市北部的黄河峡谷中,是黄河晋陕峡谷的南端出口。这里被誉为“黄河咽喉”,东西两山夹河而立,悬崖绝壁,形状似门。
相传大禹在龙门山遭遇蛟龙阻挠,他凭借通天石梯登天求助,天帝遣天兵助其降服蛟龙,共同治水。大禹率民众凿开龙门山,使肆虐的洪水得以顺畅奔流,解除了水患。然而,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却让黄河上游的鲤鱼被冲出豁口,无法回归故地。大禹的妻子涂山氏道:能跃上此豁口者,即可化身为龙。自此,每年暮春时节,鲤鱼便逆流而上,奋力跃过龙门豁口,以求化龙腾飞。这片土地也因此得名“龙门”。禹王庙、错开河、梯子崖等地标性景观,更是河津引以为傲的传统景区。
登天梯、跃龙门,这一习俗已深深融入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成为春节及重大节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张悦上次来,还是2014年准备高考时,爸爸妈妈带她来到这里,祈祷高考有个好成绩。张悦记得,那时景区开发比较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备,除了流传的神话故事以及光秃秃的景点以外,没有印象深刻之处。
但今年不同,一家人搭乘旅游公交专线,沿路欣赏黄河风景。他们的目的地是黄河大梯子崖景区。还未到景区,便听到鼓声震天响,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群武士装束、背负双剑的表演者正在进行黄河大鼓鼓舞演出。
抬头往高空一看,一条细细的扁带连接在两座山峰之间,一名艺人正在百米高空表演走扁带。
“像这样精彩的表演,在春节期间,景区每天都有。”黄河梯子崖景区讲解员陈海燕告诉记者,鱼跃龙门的名号很响,但以前只有传统景点,讲解服务不到位,吃、住、行、游、购、娱的配套非常少,留不住游客。“近两年我们发现,游客越来越重视景区内的文化底蕴,便围绕‘鲤鱼跃龙门’这独一无二的文化元素,深挖细掘,把一场场好看的文化表演直接搬进了景区。”陈海燕说。
随着一阵敲锣打鼓声,一支由14人组成的“金龙”队伍开始傍山而行,引领游客历经垂直高度达300米、长度约2000米的征程,直达“龙门之巅”——天上龙门观景台。登天梯的过程中,随处可见举着自拍杆直播的网红主播和操着外地口音的游客。张悦跟一名来自广东的游客攀谈起来,才知道他们的孩子很喜欢《黑神话:悟空》游戏,今年春节特地来山西旅游。河津龙门是他们旅游的第一站,住在县城宾馆,同样是乘坐公交车而来。
经过了桃花谷、折水瀑布,张悦一家登上了天梯顶部北魏时期修建的倚梯城,登高远眺,还可以看到传说中大禹治水开凿出的“龙门”。这里也是鲤鱼跃龙门神话实景演出剧的表演地,游客们跟随身着小鲤鱼服饰的表演者一同经历艰险,登高,最终以化龙之姿跃过“龙门”,讨下新年第一个好彩头。
“文化打开了我们景区做旅游的新思路,也给了我们传统景区重生的机遇。2024年,景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举办系列文化活动,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日接待游客量达到1万人次以上,比往年同期增长了30%。”陈海燕说。
民俗、非遗成了乡村旅游新引力
在河津市东北部黄颊山脚下的小张村,穿梭于斑驳古城墙间,探索地道的山西古建筑与民居,品味传统的晋南民俗文化,已成为众多游客独特的度假体验。
这是一个因两座城堡而声名远扬的村落。永宁堡,历经战乱与风雨的洗礼,如今已难寻其昔日辉煌;而小张堡经重建与修复,如今因“三小”特色而成为河津堡寨文化中的杰出代表。据《河津县志》记载,小张堡始建于大明崇祯初年,而在村中老一辈人口口相传中,古堡建于元末明初。小张堡以其最小古堡、最小城门、最小四合院的“三小”特色著称:小张堡是最为袖珍的古老城堡之一;其城门狭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堡内民居错落有致,保留有南北3排古宅、东西3条幽巷,以及20余座精巧的四合院,其中最小的四合院,院子宽度不足5米。
在小张村景区,记者偶遇一名古建筑爱好者宋德志,他特意利用春节假期,到山西乡村探访古建筑。“要看古建筑,还得数山西的原汁原味,而要寻找这最纯粹的味道,还得深入村落之中。”他感慨道。
徜徉于小张堡的曲折小巷,指尖轻触青砖砌成的古老墙体以及被岁月雕琢的斑驳门窗,每一座小院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砖雕匾额上镌刻的“凝瑞”“积善”“耕读”“福寿”等字样,仿佛诉说着往昔居民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小张村在历史上还曾是连接唐都长安与并州(今太原)的重要通道,商贾络绎不绝,先民们既务农又经商,尤以手工技艺著称,柳编、苇席、粉条、砖瓦等传统工艺远近闻名,是研究晋南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小张村依据古籍与县志的记载,一比一复原了晋南地区的农耕用具与生活场景变迁。步入一座座窑洞,游客们得以近距离感受旧时晋南地区农耕生产、私塾授课、柳编技艺、纺线织布、尽孝侍亲等生动鲜活的历史画面。
在窑洞内,记者遇到一家五口祖孙三代,爷爷正抱着孙女讲述他儿时的生活场景。爷爷告诉记者,原本全家人是陪着孙女来小张村的游乐园玩,小孙女玩累了,便跟着大人们一同参观窑洞与古堡。“小张村的旅游建设得真好,全家老少都能在这里找到各自的乐趣。”话音未落,他又被孙女拉着去看下一个窑洞内的民俗场景。
河津市小张古堡三小文化旅游公司副总经理贺东对记者说:“在景区规划之初,我们调研发现,亲子游市场潜力巨大。孩子若是不愿意待,大人往往也待不久。”因此,小张村在规划初期便建设了儿童游乐场,以此吸引客流。同时,依托小张堡及丰富的古建文物资源,挖掘“最小古堡、最小城门、最小四合院”的特色文化潜力,将古堡文化与晋南民俗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文旅竞争优势。
据贺东透露,今年春节,他们广泛征集了游客关于体验非遗手工的建议。未来,他们计划修建一条非遗街,邀请非遗传承人入驻,让家长们带着孩子在这条街上就能体验河津市的非遗手工技艺,打造内容丰富的乡村亲子研学之旅。
采访结束记者即将离开小张村时,不远处传来悠扬的唢呐声。原来是一群表演者正在表演抬轿。其中一名表演者向观众递上红手绢,邀请观众上前互动。刚才还变化多端的红手绢,到了游客手中却变得笨拙起来,引得现场笑声连连。
贺东告诉记者:“以前啊,咱们老想着把城里那些花哨玩意儿往村里拽,现在才琢磨过来,原来咱这地地道道的乡土味儿,才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金疙瘩。”
乡村旅游让新农人有了新机遇
结束小张村的采访后,记者原本打算去不远处的李家堡采访省级非遗“转花灯”的传承人。还未出发,村里负责接待的同志便打来电话说,今年李家堡的转花灯艺人们已受邀前往外地演出。乡村旅游的兴起,不仅让这项非遗技艺声名远播,更让手艺人们接到了更多的商业演出邀约,从而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乡村旅游为乡村带来的福祉不仅在李家堡,在河津市樊村镇西磑村,村民们也都靠着端稳乡村旅游饭碗让生活好了起来。
近年来,随着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越来越多的青年回到村里。2024年11月,西磑村入选山西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村集体就想趁着乡村旅游的“东风”和年轻人的干劲做点儿事。
镇磑堡是西磑村的东堡,如今还存着堡门、几座古民居建筑和东北角完整的堡墙。西磑村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对镇磑堡和明清老宅进行保护性开发,实施民俗非遗体验文旅项目,同时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村集体出资将村中闲置的房屋利用起来,打造了一系列旅游消费场景,像是豆腐加工坊,油炸坊、馒头加工车间、旅拍店、火锅店、村咖等。村里出房、出设备,让村里的年轻人参与经营。
游客们漫步在村中,疲惫时便可享用一杯香浓的咖啡,或与友人围炉煮茶,聆听蒲剧表演。饿了,这里有地道的美食;想带走些特产,油炸麻花和馓子定能满足需求。
村民共同富裕,没有让一名村民落下。上了年纪的老人凭手艺,受雇于村集体开办的馒头加工车间和油炸坊;宝妈们则可以在村里的直播间宣传非遗产品,或在电商工作室担任客服。一名宝妈告诉记者,她的孩子上小学后,自己便开始在村电商工作室工作,偶尔还会参与村里的志愿活动,生活有着满满动力。
村里火锅坊的青年老板薛良良说,以前在县城周边做烧烤生意,但是摊位不固定,生意自然也不稳当,听到村里为了发展旅游业,鼓励村民开展经营活动,他便回到村里开起了火锅烧烤店。“村里从年货节到春节灯展,活动不间断,游客也源源不断,生意也日渐红火,每到饭点都座无虚席。”
“发展乡村旅游,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西磑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薛民告诉记者,“在发展过程中,如何让城市人愿意来乡村?我想一是挖掘乡村本土的特色,二是要做好旅游配套服务,让游客满意而归的同时,让村民也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享受实实在在的福利。”
(应受访者要求,张悦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谭思静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