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伴着喧天的锣鼓声和欢快的笑声,杨浦区抚顺路、苏家屯路变身“步行街”,杨浦“元宵行街会”在这里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这里汇聚,道路两侧站满了围观的市民游客,挤也挤不进去。
杨浦区区域元宵民俗活动由来已久。据《民俗上海杨浦卷》记载,创建于明代的萧王庙,即位于杨浦四平地区控江路,在元宵佳节,三五成群地唱凤凰队伍抬着纸扎凤凰、麒麟,带着锣鼓等乐器,逢门必唱,送上吉祥祝福,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
这种民间艺术表演以“元宵行街”的形式在杨浦区四平社区保留下来。杨浦“元宵行街会”今年已办到第20届,发展出“巡游+展演”模式,从社区自发活动跃升为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活动。
当天的行街会分为“非遗荟聚·喜闹元宵”“都市民俗·行街展演”“人民城市·谱写新篇”三大主题。
14时许,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团队、文艺表演团队、社区花车等组成的行街队伍,沿着苏家屯路行进,采取“巡游展示+定点展演”的方式,为居民们献上了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
巡游队伍中,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团队同台竞技。除了上海本地队伍外,还有春晚上火“出圈”的英歌舞、气势磅礴的浙江省长兴县百叶龙,以及杨浦区结对“好朋友”云南省丽江市纳西族的勒巴舞等,生动展现多元文化交融场景,引得围观市民游客发出阵阵欢呼与掌声。
专业团队的演出让大家看得过瘾,来自身边的群众演出则让大家觉得“接地气”。
住在鞍山四村的居民单规琴阿姨,站在人群中频频举起手机,记录精彩瞬间。她告诉记者,自己从第一届“元宵行街会”开始,每年都来观看,“很热闹!‘老四平人’元宵节一定要来参加行街会,看过行街才算真正过完年”。单阿姨还是四平社区腰鼓队的队员,去年也参加了行街会的演出。“天虽然冷,我们表演时穿得单薄,就往身上贴好多‘暖宝宝’,但心里高兴。再冷,也要来参加行街会,能为大家表演,既光荣又喜庆。”今年,街道其他团队上场表演,她早早来排队,占据好位置,为队员们助威、拍照。
来自本溪幼儿园的一群“小不点”,在表演队伍中格外显眼。他们5岁左右,是当天年龄最小的表演者。孩子们身着白色镶花的传统服装,头戴各色小蛇造型的头饰,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看着就喜气。他们所到之处,会响起一片拍照声。小女孩“小橙子”站在队伍最前面,她用稚嫩的声音告诉记者,他们表演的节目是动感小蛇舞,“练了好几次了,我们跳得可好了”。
表演队伍中的留学生代表队也是一道独特风景。他们是来自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大学的留学生。他们身着喜庆的红色坎肩,为大家表演了“两只老虎”唱跳,让人忍俊不禁,也让人感受到了外国友人送来的祝福。来自老挝的留学生洪薇琪,在上海财大读预科,才来中国半年,但中文已经说得很流利了。她说,学校召集在上海过春节的留学生来参加行街会,她很早就报了名,“这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次“元宵行街会”除了追溯早年行街传统亮点,还增设了“人民城市”主题花车。花车由四平路街道居民自主设计并参演,通过动态展演讲述社区治理与城市更新的鲜活故事。
除丰富多彩的表演之外,主题市集也是“元宵行街会”必不可少的活动项目。今年,主题市集设于抚顺路近苏家屯路的道路区域,分为南北两侧,呈现吃、喝、玩、乐四个板块的文化互动项目,由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亲自坐镇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