烩面摊前的羊汤大锅蒸腾着热气,非遗特色豆腐摊前围满了游客,家长带着孩子在套圈游戏前驻足,远处时不时传来老式爆米花机“砰”的一声巨响……2月3日,正月初六,位于河南郑州航空港区洧川镇的洧川大集格外热闹。
“三六九,洧川走。”这是流传于河南民间的一句俗语,意思是每逢农历三六九日,附近的居民就会前往洧川镇赶集。
洧川大集起源于明朝时期,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位于郑州、开封、许昌3市交界处,每月农历三六九日,来自周边的商户和居民在此交易货物,赶集尝鲜。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这里逐渐成为了郑、汴、许三地的农资、物资交流售卖之所。
走进大集,最吸引人的就是位于集市西南区域的美食市场。麻酱烩面、洧川豆腐、油酥火烧……各种极具中原特色的小吃扎堆于此。
马记羊肉烩面摊上,大锅里的羊汤热气腾腾,食客早已在摊前排成长龙。作为洧川大集的招牌美食之一,芝麻酱烩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我父亲就是干这行的,这个制作工艺和配方已经传了好几代了。”摊主老马告诉记者,烩面汤底和酱料的配方是自己根据传统做法改良而来,很受食客欢迎。
“给我切20斤。”从郑州来的游客李女士在一家豆腐摊前对摊主说。洧川豆腐是大集的名片之一,也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约2000年历史。洧川豆腐经过老浆点制、物理压制等工序,具有口感劲道、越嚼越香的特点。“来这里的游客都是10斤10斤地买,回去分给家人朋友。”摊主表示。
“洧川镇有1个省级、7个市级和9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洧川镇文化站站长王水田介绍道,集市上随处可见的麻酱烩面、洧川豆腐、多层锅盔、卤牛肉等美食,都在洧川镇17项非遗的“朋友圈”里。
继续往集市深处走,记者看到一家手工艺品摊前围满了游客。摊主正在向大家展示“琉璃不对儿”的玩法:轻轻含住管口,一吸一吹间,瓶身发出“不对儿不对儿”的清脆声响。“这是我们平顶山的特色技艺。”在摊主的讲解中,记者了解到,这种工艺品以玻璃为原料,经过高温熔化、吹制塑形等多道工序,有“薄、脆、灵”的特点,是很多当地人的“童年记忆”。
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年轻人来这里感受传统赶集文化。“我家是市里的,没有赶过集,这次和朋友刷到短视频一起来看看。”一位来自郑州市的游客表示,自己今天第一次感受到赶集文化的质朴醇厚和烟火气息,也对家乡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存在了数百年的洧川大集,在当地人心中不仅是一个集市,更是一种情怀。“小时候一听说要上洧川赶集,家里的孩子都抢着跟去。即使现在住得远了,我也会在春节带着孩子来这里逛逛。”在老家住附近村庄的刘女士看来,洧川大集像一个“好伙伴”,一路陪伴自己长大。
看到越来越多人关注到自己这位“好伙伴”,刘女士感到很欣慰:“希望更多人能看到它的美,感受到中原赶集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