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文化符号成为国际传播闪亮名片

2024-12-20 08:53 来源:光明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
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让中国文化符号成为国际传播闪亮名片

2024年12月20日 08:53   来源:光明日报   吕帆

  近日发布的第11届国家传播战略高峰论坛专题报告《寰球民意指数——周边国家篇(2024)》(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中国文化符号在俄罗斯、印度、韩国、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10个周边国家公众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持续增强:长城、武术(中国功夫)、春节等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度最高,中华料理、汉语(汉字)、熊猫等中国文化元素获得广泛关注;另有超七成受访者对选择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表达了强烈愿望。

  这些“国际指数”既体现出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形象,也在提醒着我们国际舆论、国际传播总伴随着一些新挑战,需要不懈努力、久久为功。

  在探索构建国际传播叙事体系的背景下,知晓度和喜好度同等重要。文化认知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符号在国际社会中具有广泛影响,这是因为符号化是人们认知事物的基本手段,尤其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符号成为构建国家形象中最具代表性又最通俗易懂的外显层面。在符号化表征的认知活动中,态度的作用至关重要,长城、武术、熊猫这些中国人熟知的元素,能勾连起外国友人的共通之情。这些因符号生发出的好感与好奇,对提升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有事半功倍之效。

  在国际传播格局深化拓展方面,向远的辐射力和亲近的感召力同等重要。报告给我们的又一启发是将中国形象传播的国际视野拉近到“周边传播”(今年入选中国本土原创新闻传播学的一项理论),该理论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或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均可归为6个向度:被周边传播、向周边传播、在周边传播、沿周边传播、从周边传播、让周边传播。具体到国际传播的能力、效力、效能和体系上,国家形象不应仅重视辐射大国和重点地区,也应主动提升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认知度、美誉度,让“了解”变成“理解”,形成同向而行的力量。

  在提升国际传播的接受度和影响力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传播同等重要。当前,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必要和紧迫,而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的重大战略部署。报告洞察到文化符号和旅游对国外民众的吸引力,恰恰体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共鸣的魅力;其背后则是中国国际传播策略正在从“跨文化传播”向“转文化传播”逐步深化的尝试,从“我来讲”到“你也懂”,让国与国在民意相通中平等交流,在平等交流中实现战略传播,在战略传播中见证共同繁荣。

  在今年10月发布的《寰球民意指数(2024)》报告中,有全球36个主要国家对中国的亲近指数、国家贡献力指数和国家信任指数打出了很高的分数,其中五成受访者认为中国在沙伊和解、共建“一带一路”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事件中为全球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伴随硬实力和软文化的不断提升,我国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文明平等交流互鉴的国际化传播特征更为明确、步履更加稳健。未来,通过文化符号的贴近感、实地探访的体验感、合作共赢的获得感,我们势必会构建起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展现出更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者:吕帆,系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


(责任编辑 :魏金金)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