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蓝领群体规模达4亿人,已超过我国就业人口的一半,蓝领的就业质量提升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月23日,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发布《2023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蓝领群体月均收入为6043元,收入居于前列的外卖员、快递员等“新蓝领”将时间自由性作为择业首要原因,就业质量持续改善。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城镇化程度不断推进,目前,蓝领群体既包含建筑工人、农业工人等传统的体力劳动者,也包括在数字经济下衍生的新形态工作者,如外卖员、快递员、美容美发师、网约车司机、房产经纪人等,简称“新蓝领”。
时间自由和技能适配是蓝领群体择业的主要原因。
▲有62.8%的外卖员和59.9%的网约车司机将时间自由作为择业首要原因。(图源: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
报告指出,“新蓝领”群体的择业考虑维度较多,工作时间自由是影响外卖员、网约车司机和快递员择业的首要原因,占比分别为62.8%、59.9%和46.4%,这一现象与劳动者职场情绪关键词也相吻合,有近7成外卖员认可工作的多劳多得属性。
整体来看,蓝领群体平均工作时长在9小时,但不同行业的每日工作强度差异较大。
以传统蓝领职业货车司机为例,“开夜车”现象的普遍性,和货运行业追求运输时效及高速路管理有关,工作强度集中在晚上20:00到凌晨6:00,属于工作强度整体较大的职业。
而外卖员这一类新蓝领职业的工作强度,则与城市高峰时期相关,通常是基于午晚高峰的饮食需求。相较其他职业,外卖员的工作强度更多集中于中午12:00-14:00以及晚餐前时段,其余时段可以自由安排接单频率,整体来看工作任务集中且强度适中。
▲不同蓝领职业的工作强度不同,货车司机和建筑零工强度较高,保安和外卖员强度较低(图源: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
时空灵活性进一步影响就业体验。报告指出,货车司机、建筑零工和工厂普工对职业的负向情绪较强。由于长期在车内驾驶,高速路上较为封闭,货车司机的孤独感较强烈;建筑零工的职业感知倾向是“劳累”,而保安对工作内容感到“没技术含量”,工厂普工认为工作“无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表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质量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工资收入快速增长,也体现在工作生活更加平衡、劳动保障持续加强、劳动力市场流动性与公平性不断增强等方面。未来,为了促进蓝领群体就业质量的提升,需要持续发挥新就业形态的引领作用,让更多蓝领群体有职业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中国经济网记者 秦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