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旅游热拉动餐饮消费 收入同比增25.5%

2023-10-11 17:35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今年中秋、国庆长达8天的假期令出游意愿集中释放,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势头强劲,而旅游经济的火热也极大地带动了餐饮行业平稳有序发展。

  国家税务总局调研数据显示,中秋、国庆假期,受居民出行及旅游消费火热带动,餐饮住宿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5.5%,其中旅游饭店收入同比增长1.3倍。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假期前7天,全国重点监测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9%。

  中国烹饪协会开展的“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餐饮业经营情况调研”数据显示,受访餐饮企业假期前7天营业收入与去年国庆假期相比上升67.5%,与2019年国庆假期相比上升15.1%;客流量与去年国庆相比上升82.2%,与2019年国庆假期相比上升6.6%。中国烹饪协会表示,餐饮的火热还与多地多层次促消费措施叠加有关,不少地方通过举办音乐节、发放餐饮消费券等形式拉动了周边餐饮消费。

  美团“十一”黄金周消费数据显示,中秋(9月29日)当天12点,餐饮堂食订单量就同比2022年增长110%,截至10月5日,全国餐饮堂食消费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长更是达到254%。

  不过,中国饭店协会指出,尽管整体数据表现亮眼,从游客数量上来看,中秋、国庆“双节”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4.1%,人均花费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7.5%,消费者行为更加趋于谨慎与理性。同时,消费选择也折射出消费者面对游客拥挤、旅游消费高昂以及旅游体验不可控的出行焦虑,这些焦虑势必对旅游住宿与餐饮市场的平稳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中国饭店协会指出,作为2023年最后一个长假,假期给餐饮与住宿行业的贡献不容小觑,但未来整体增长趋势将放缓,餐饮与住宿行业压力巨大,只有提供更高品质、更好的服务,提高价值感,才能让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孟刚)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秦佳鸣)
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双节旅游热拉动餐饮消费 收入同比增25.5%

2023年10月11日 17:35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今年中秋、国庆长达8天的假期令出游意愿集中释放,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势头强劲,而旅游经济的火热也极大地带动了餐饮行业平稳有序发展。

  国家税务总局调研数据显示,中秋、国庆假期,受居民出行及旅游消费火热带动,餐饮住宿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5.5%,其中旅游饭店收入同比增长1.3倍。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假期前7天,全国重点监测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9%。

  中国烹饪协会开展的“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餐饮业经营情况调研”数据显示,受访餐饮企业假期前7天营业收入与去年国庆假期相比上升67.5%,与2019年国庆假期相比上升15.1%;客流量与去年国庆相比上升82.2%,与2019年国庆假期相比上升6.6%。中国烹饪协会表示,餐饮的火热还与多地多层次促消费措施叠加有关,不少地方通过举办音乐节、发放餐饮消费券等形式拉动了周边餐饮消费。

  美团“十一”黄金周消费数据显示,中秋(9月29日)当天12点,餐饮堂食订单量就同比2022年增长110%,截至10月5日,全国餐饮堂食消费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长更是达到254%。

  不过,中国饭店协会指出,尽管整体数据表现亮眼,从游客数量上来看,中秋、国庆“双节”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4.1%,人均花费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7.5%,消费者行为更加趋于谨慎与理性。同时,消费选择也折射出消费者面对游客拥挤、旅游消费高昂以及旅游体验不可控的出行焦虑,这些焦虑势必对旅游住宿与餐饮市场的平稳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中国饭店协会指出,作为2023年最后一个长假,假期给餐饮与住宿行业的贡献不容小觑,但未来整体增长趋势将放缓,餐饮与住宿行业压力巨大,只有提供更高品质、更好的服务,提高价值感,才能让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孟刚)


(责任编辑 :秦佳鸣)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