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平台要强化监管责任,对机票代理商的经营行为实现人工与技术双重审核,不留审核死角。完善机票代理交易规则,让实际交易价格和行程单价格公开化、透明化,让消费者不再“雾里看花”,不给票面价格缩水任何可乘之机。
“买机票时实付1549元,但行程单票面价格却为1520元。”北京市东城区消费者陈女士告诉记者,今年4月,她在一家在线旅游平台预订了一张从成都到北京的机票,本月联系旅游平台打印行程单却发现行程单票面价格缩水的情况。(据7月27日《工人日报》报道)
随着航空业持续发展和旅游市场的日益繁荣,机票代理机构、平台凭借资源优势,不仅能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也能为购票者获得更优惠的折扣,从而降低出行成本。
可是,有些机票代理平台却不按“套路”出牌,在网络交易过程中玩起价格“猫腻”,消费者实际支付的机票金额比平台行程价格高出不少,存在差额现象。从报道来看,陈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不少消费者都曾遇到行程单票面价格缩水的情况,有的价差50元,有的价差150元,有的价差甚至高达639元。
票面价格比实付金额缩水,触犯了民航法规,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构成消费欺诈。《中国民用航空电子客票暂行管理办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空运企业直销售票处和销售代理企业应使用合法的电子客票行程单,遵照政府有关管理规定进行销售,行程单上客票价格必须与实收金额相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