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回村,是种地还是做自媒体?

2023年02月28日 13:43   来源:大众日报   李梦馨

  自陶渊明将田园生活引入诗歌的领域后,古往今来,人们对田园的向往便多从文字中找寻。短视频兴起后,人们脑海中描摹的田园生活才变成清晰可见的画面。李子柒镜头中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彭传明手中的农村传统手艺,将田园生活中美的一面如实展示,让人重新发现失落已久的农村的美好。不过,向往者多,真正付诸实践的还在少数。

  最近,短视频平台上有一类视频大量涌现,越来越多习惯了都市生活的年轻人开始告别职场,去农村开启向往的田园生活。有人改造农村小院,提前过上养老生活;有人亲自下田耕种收割,自给自足;有人经营农场,带去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关于田园生活,向来有着诗化和丑化两种形容,而那些领略过都市和农村生活的年轻人以自身的体验剥离这种对立的表述,赋予了农村表达新的答案。

  “大不了回家种地”

  从调侃变成现实

  一部日本电影《小森林》治愈了无数困于车水马龙的都市人。因为无法融入喧嚣的城市生活,女主回到故乡小森,像村子里的其他人一样,在深山中的小小村落过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后,再将收获的食物精心烹饪、享用,在美食和劳作中,心灵得到了疗愈。

  如今,电影中的情节正在变成现实,“大不了回家种地”也从一句调侃变成很多人真切的经历。

  离开城市、回归田园的浪潮,最直观地反映在互联网平台上。豆瓣上,那些向往农村生活的年轻人,多带着隐居的目的。以隐居为关键词搜索,会发现几十个相关小组,“生活在农村…隐士”小组里目前已有五万多人,“隐居之地”的小组成员也有3万多。很多人像当代陶渊明一样回归田园,在农村进行低欲望生活实验。

  一位叫夏冰雹的网友曾发文分享,自己住进山村后,身体和精神状况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改善,“不再是一个任人宰割、可以替换的机器”,而是“作为一个自由、会思考的人而存在”。不过,这种城市中产对农村生活的浪漫叙述很快遭遇了质疑,网友毫不留情地戳穿这种过于浪漫的叙述,称其忽视了农村生活的诸多艰辛。

  相比之下,短视频平台上的农村生活书写则接地气一些,与之前的农村表达不同,从大城市回归农村的年轻人,不再执着于滤镜、剪辑等包装手段去加工农村生活,而是自发地分享自己在农村的真实生活状况。他们撸起袖子,下地种田,农村不再仅仅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的符号,他们参与其中,并试图改造它。

  博主豆豆去年十月辞去大城市游戏行业的工作,来到山东的一个村子,跟朋友租了一个大棚种西瓜。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对工作的抗拒,促使她作出这个决定。尽管收入远远不比从前,但看着西瓜出苗、开花、结小果,她也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劳作中得到治愈,从农村慢节奏的生活中获得短暂的歇息。她将自己修整大棚、耕地、播种、施肥等的过程,都分享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吸引了很多怀揣着类似想法又不敢付诸行动的年轻人。

  农业专业出身的清华大学博士后石嫣投入农业,更多是主动而为的选择,她如今在北京顺义区柳庄户村经营一家300多亩的农场,依照现代化的经营理念,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农场化的生产、配送,给农业生产带去新的面貌。她在博客中表示,其实年轻人返乡不仅是想要创业,还想展现一种可能性——“我在农村可以生活也可以工作,而且生活和工作的质量并不比在城市里低。”

  回归农村的背后有种种个人化的动机和诉求。有人暂时休息,在慢节奏的生活中调整自我;有人在农村中找到出路,发现机会,闯出一番天地。

  回家种地是假,

  回村做自媒体是真?

  不过,当越来越多的视频开始用“裸辞回家种地”的字眼出现在推送中时,不由得让人开始怀疑这是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具有极大发掘空间的流量密码,回家种地的年轻人是心之所向还是跟风而为?又或者回家种地是假,回村做自媒体是真?

  这种担忧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城市题材的自媒体在经过诸多探索和开掘后,几乎成了一片红海。相比之下,农村题材的内容,仍是有待可为的巨大天地。博主大曼咂又来啦通过拍农村vlog在一片精致的城市vlog中杀出重围,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在小红书上收获了2万多粉丝,她总结自己迅速涨粉的原因,是“因为看多了同质化的精致生活的vlog,反而平凡随意且略粗糙的生活带给人的感动是细小而深刻的。”

  因此,我们不能排除有些博主口中的回家种地也可能是一种vlog式的摆拍。综观这些回家种地的视频,创作者基本都是以第一视角展示农村生活,分享种地日常,按照传统的定义都可以纳入“三农”短视频的轨道。如果从短视频创作的角度去分析,或许更为恰切。

  对于大多数已经脱离农业生产很久或者从未接触过种地干活的人来说,对于田园生活图景的描画,无非是短视频中那些互联网新农人的镜头记录。李子柒的诗意田园,美化了耕耘生活,让网友看到当代避世生活的一种样本。张同学对农村老家的描写,多见粗粝和真实的底色,但拍段子的模式决定了他对农村仍是有选择性的呈现。真正纪录片式的、真实的、不加修饰的田园生活,还没有找到一种典型性的表达方式。

  B站up主林浅喜,从成都来到农村经营果园,学习种植耙耙柑和猕猴桃,已经待了四年。去年种的猕猴桃,由于高温年产量缩减近一半,6300多斤猕猴桃最终只卖了13000多元,刨去肥料、农药和人工成本,仍然是亏损状态。去年还碰上柑橘种植的小年,她给柑橘套袋,结果套袋的时间没花多少,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找果上了。她的视频,呈现了农业生产中不为人知的艰辛:靠天吃饭的种地人,收成无法预料,辛苦了一年,有可能连成本都赚不回来。像她这样经验不足的种地人,总会遇到层出不穷的问题,旧问题刚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不过,即便被网友戏称为“误农人”,她还是一直坚持不懈,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还以互联网新农人的姿态,积极参加培训,并通过互联网平台推广当地的水果。

  这是关于农村的另一种差异化叙事。既没有想象中的田园浪漫,也没有精心设计的喜剧桥段,更没有种地致富的爽文情节,多的是大多数人在初次接触农业生产时必然会面临的窘迫、从城市到农村的落差以及并非消极退让而是努力融入当地生活的姿态。这类视频的出现,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农村认知的矫正作用。

  新农村的分辨率更加清晰

  农村是一个具有极大包容性的空间,不管是终生驻足,还是暂时歇脚,它总能给年轻人提供一种新的选择。类似回家种地的故事频频出现,再次证实田园牧歌式生活依然具有穿透古今的吸引力,侧面说明农村亦有可以作为的空间。

  不管是以农业为本业创业致富,还是生活在农村从事自由职业,或是将镜头对准农村生计吸引流量等,都可以成为赋予农村新活力的方式。在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的当下,如何培植其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找寻到可能的答案。

  正如《半月谈》杂志文章中提到的,“新时代归园田居者,绝非是去孤独地株守一个个空心化的村庄,更不是想简单地还原每一份从前的模样,而是要把自己从城市文明中吸纳的现代精神,与从乡土文化中汲取的传统营养融合起来,塑造一个崭新的农村形态。”

  在回家种地年轻人的新诠释下,农村形象正变得越来越立体,刻板的落后印象或者浮在半空的美好想象都被打碎重新塑造,在大众眼中,关于新农村的分辨率正变得更加清晰。这是由无数新农人赋予的,也需要经由更多人去接力续写。

 


(责任编辑 :秦佳鸣)

分享到:
35.1K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