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非遗+旅游 文化瑰宝绽放魅力旅途

2021年08月27日 13:02   来源:安徽日报   

  江淮大地拥有丰厚的文化滋养、丰富的非遗资源。我省全力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让非遗传承保护与旅游创新发展相得益彰,邀请畅游安徽的游客,赴一场视听嘉年华,品一段江淮烟火味,把徽风皖韵带回家。

  既有好看的,又有好吃的——

  江淮非遗魅力无限

  “新安关酒酿,又香又甜的酒酿!”“徽味和黄山烧饼,快来尝一尝!”夜幕降临,歙县徽州古城“非遗夜市”便热闹起来,众多摊位上各类徽州传统手工艺、非遗老字号产品琳琅满目,吆喝声、寒暄声、讨价还价声,充盈着游客的耳朵。每个摊位都体现古徽州商市的复古风格,再配上一盏古朴的灯笼,洋溢着浓烈的文化味,让游客体验到老徽州的烟火气,更留住了游客匆匆的脚步。

  走过历史长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道动人的风景,传承着原生态的文化基因,保留着具有当地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精髓。安徽,是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目前,全省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国家级99项,省级479项,市、县级5600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19名,省级792名,市、县级7100余人。

  传统戏剧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传统舞蹈花鼓灯、龙舞、傩舞,传统音乐巢湖民歌、桐城歌、寿州锣鼓,传统民俗肘阁抬阁、界首书会、轩辕车会,传统曲艺渔鼓道情、清音、淮河琴书……这些极具观赏性的非遗项目,扎根于江淮大地的秀美山川,浸润着江淮儿女的生活智慧。

  符离集烧鸡、淮南牛肉汤、阜阳枕头馍、无为板鸭、绩溪挞粿、黄山烧饼……经过一代代人的双手,日常料理、寻常菜肴逐渐形成别致的口味,食材、火候、刀工、调料逐渐形成有序的传承,享用非遗技艺的美食也不再局限于果腹,而是拥有了程式感和文化味。

  书画家用宣纸徽墨展现丹青构思,建筑师用徽州三雕升华设计创意,温馨的家庭用界首彩陶、淮南剪纸营造文艺氛围……那一件件源自传统技艺的非遗作品,浸润江淮大地的风土与人情,凝结传承人的智慧与汗水,从古代走进当代,依然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趣以及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

  走进新时代,有的非遗项目仍然大放异彩,为百姓生活增添无穷乐趣;有的虽然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却依然魅力不减,始终牵动着群众期盼保留记忆的情结。无论如何,只要非遗项目一登场,总能迅速聚拢人气,增加欢乐热闹的氛围。

  这边逛一逛,那边买一买——

  特色非遗添彩旅途

  走进界首市博物馆“界首彩陶陈列馆”,一股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便迎面扑来,一件件不同历史时期的彩陶映入眼帘,大小不一、器型各异、图案迥然,让人仿佛进入彩陶艺术的殿堂。界首市博物馆馆长赵冰介绍:“为了让青少年深入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我们专门开辟一片区域,常态化开展彩陶体验活动,带领孩子们学习彩陶知识、接触制陶技艺,逐渐发展为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社教文化品牌活动。”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吃住行游购娱,谓之“旅游六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美食制作技艺、工艺美术精品、传统戏剧舞蹈民俗等项目,恰恰契合现代旅游业不可或缺的吃饭、购物、娱乐需求。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将非遗引入旅游,能够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体验,秀美的山川会因厚重的文化积淀而倍增魅力,旅游的过程也会因特色的非遗项目而彰显乐趣。

  合肥“刘鸿盛”的冬菇鸡饺、黄山“胡兴堂”的黄山烧饼、蚌埠“雪园小吃”的酒酿浑汤四色元宵……传承非遗美食制作技艺,一个个驰名四海的“老字号”品牌孕育而生。对于当地“土著”而言,“老字号”是一张推介家乡的亮丽名片;对于外地游客而言,“老字号”则是不可错过的旅游“地标”。

  文房四宝、徽州三雕、芜湖铁画、阜南柳编、淮南剪纸……无论时代的脚步如何匆忙,人们总是期待走近传统技艺,在非遗作品前驻足观赏,从中解读地域文化的风韵,品味工艺构思的巧妙。旅游,搭建起一座探访传统技艺的桥梁,让游客透过一件件非遗作品,打开岁月沉淀的历史记忆,欣赏手工打磨的奇思妙想。

  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等发端流传于江淮大地的传统戏曲,成为接待四海宾朋的“保留节目”。黄山轩辕车会、屯溪舞龙舞狮、绩溪县赛琼碗、郎溪县跳五猖、临泉肘阁抬阁、亳州大班会等独具特色的非遗民俗类项目充分融入乡村旅游,成为推动地方旅游发展的文化招牌。九华山庙会、全椒走太平、徽州区上九庙会等民间庙会,为当地旅游注入多彩的文化元素。

  展示风景里,传承生活中——

  传统非遗走进时代

  临泉杂技,民间文艺百花园中一朵绽放的魅力奇葩。目前,临泉县拥有杂技团队近千个,从业人员超2万人。近年来,临泉县在大力支持杂技精品创新、群众性杂技艺术活动、杂技团队建设的同时,着力推动民间杂技艺术与旅游项目深度融合。如今,一座蔚为壮观的“杂技小镇”在长官镇拔地而起,成为集看杂技、听戏曲、访古迹、品美食于一体的现代旅游小镇。

  离开了生活的非遗传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进入人们的生活,非遗才能真正“活”起来、传下去。借助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传统非遗更好地走到百姓中间、走进现代生活。从民舞品茗艺术之旅到文房四宝诗画之旅,再到皖南非遗文化之旅,一条条精心开发的旅游线路将一项项非遗民俗技艺、一座座非遗传习基地与瑰丽的山川、古老的村落串在一起,为游客奉上品味江淮民俗、体验徽风皖韵的旅游导览图。

  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相关负责人说:“‘非遗+旅游’将适合景区展示展演的花鼓灯、黄梅戏、大别山民歌等传统舞蹈、戏剧、杂技类非遗项目引入景区,非遗传承人驻点演出并现场传授技艺,既丰富了旅游形式内涵,又促进了非遗传承保护。”

  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旅游的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凡是旅游吸引力、竞争力强的地方,都是有独特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的地方。近年来,我省在健全非遗保护规章制度、建立非遗项目名录体系的同时,一方面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开发出一批手工精湛、面向大众、具有非遗元素的传统工艺品及衍生品,打造颇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商品;一方面推广非遗展示展演,开展“非遗进景区”等活动,让五湖四海的游客领略安徽的非遗魅力。


(责任编辑 :杨奇奇)

分享到:
35.1K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