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市场潜力巨大 多家世界主题公园将落地中国

2017年06月29日 09:5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邱海峰

  图为北京环球影城概念图。

  图为游客在上海迪士尼乐园拍照留念。

本报记者 屠知力摄

  航空大世界明年将在四川成都开园、“凯蒂猫”室内型主题乐园将于2018年落户上海、北京环球影城预计于2020年在北京通州建成、梅西主题乐园计划于2019年初在江苏南京开门迎客……近年来,各类主题乐园在中国呈井喷式发展态势,迪士尼、欢乐谷、长隆等主题乐园纷纷加快发展步伐,并已成为中国消费者假期游乐的热门去处。未来几年,又将有一大批主题乐园在中国落地,消费者“家门口”乐园游的选择将会更多。

  乐园游玩热情高涨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题乐园正逐渐成为人们外出游玩、休闲娱乐的主要选择之一。《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日前报道称,中国的消费者将金钱用于娱乐和服务的趋势正在加强,主题公园热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途牛旅游网最新发布的监测数据就显示,近年来,“主题乐园旅游”持续火热,从主题乐园相关产品预订情况来看,过去一年,家庭亲子群体是主题乐园最主要消费群体,家庭游订单占比高达65%。

  业内人士指出,受益于国内市场人口基数大、中产家庭收入和数量的上升、旅游休闲需求爆发、消费升级、交通改善等多重因素,中国市场休闲旅游行业发展态势强劲,主题乐园更是表现抢眼。

  根据途牛《2017全球主题乐园消费分析》,从国内主题乐园预订情况来看,最受欢迎的十大主题乐园有:珠海长隆海洋公园、广州长隆欢乐世界、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武汉欢乐谷、华强方特、武汉极地海洋世界、深圳欢乐谷、常州环球恐龙城、上海欢乐谷、成都欢乐谷等。

  各类主题大显身手

  在已有主题乐园的基础上,未来几年,主题乐园还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精彩体验。据了解,继欢乐谷、锦绣中华之后,华侨城打造的国内首个互联网主题乐园——柳州“卡乐星球 欢乐世界”主题乐园将于7月6日正式开园。园区包括“人鱼王国”“卡乐小镇”等五大主题区,拥有34个游乐体验项目,其中包含多个全球首创、国际一流的大型高科技主题游乐项目。

  “从达芬奇的幻想飞行器到未来世界的科幻战机,对整个人类航空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有关飞行的重大历史事件、人们对于天空和星际幻想与探索进行主题呈现,关于‘飞’的一切,在这里都能亲身体验。”航空大世界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维东如是介绍即将于四川成都开园的航空大世界。

  据《日本经济新闻》近日报道,日本造型人物品牌发行商三丽鸥(Sanrio)将在亚洲拓展主题公园业务。2018年将在中国上海开设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凯蒂猫”(Hello Kitty)室内型主题乐园。游客在乐园里可以轮流玩游戏和游乐项目,预计全年入场者将达到100万人左右。

  此外,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开业的华谊兄弟苏州电影世界将为观众带来电影实景娱乐体验项目、计划于2019年开业的清远长隆国际森林度假区将主打森林概念、将于2019年初开门迎客的梅西足球互动体验空间将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再现足坛巨星梅西职业生涯中的经典时刻……

  巨大潜力再被证明

  日前,世界主题公园权威研究机构美国主题娱乐协会(TEA)与第三方旅游行业研究及咨询机构美国AECOM集团联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亚太地区娱乐设施和主题公园2016年入场人数前20位中,11个是中国大陆设施。报告表示,“主题公园超预期顺利发展,无疑证明了中国潜在市场的巨大”。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前十主题公园游客共计4.37亿人次,平均增幅为3.9%。其中,入围前十的3家中国主题公园整体游客增长率远高于其他国家,其中华强方特2016年接待游客同比增长37%,华侨城与长隆集团分别增长11.9%、16%。此外,有机构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主题公园人次总量将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并有望到2020年客流人次超过美国。

  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国内外资本继续加快进入中国主题乐园市场。据了解,大连万达集团计划2020年底前在中国开设15家主题乐园,同时,迪士尼、环球影城、乐天世界、乐高乐园、东方好莱坞、六旗等多家世界主题公园也都在中国进行建设或规划。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