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以交通大融合带动全域旅游发展

2017年03月01日 09:08   来源:中国旅游报   

  旅游交通是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旅游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旅游业稳定而重要的收入来源,也是旅游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约评论员马振涛

  近日,交通运输部、国家旅游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国家开发银行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旅游交通运输体系。

  交通运输与旅游业发展密切相关,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条件,推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对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旅游交通服务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意见》提出,要建立完善规划、建设、运营新机制,形成融合联动发展新模式;统筹考虑通达、生态、文化、安全、信息服务等功能,打造功能复合型交通廊道和节点。这表明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各部门各地正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旅游资源的价值并通过互动融合寻求多方共赢。

  就旅游与交通而言,二者从来都是利益共同体。“行”是旅游六要素中的基础性环节,交通行业的发展将推动旅游市场的发展,而旅游市场开发又反过来促进交通行业的运营。旅游交通是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旅游业稳定而重要的收入来源,也是旅游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旅游业发展中,涉及“雄奇险”元素的旅游资源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它们多居于交通不变的偏远地区。如云南民间久流传着“云南十八怪,火车没有汽车快”的说法,交通条件之落后可见一斑。每到春节长假,海南岛汽车排队过海峡、机票一票难求的现象成为制约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西藏旅游近年发展增速放缓,很大程度上也与交通扩容量不够有关。

  当然,由交通业发展而带动旅游业繁荣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八横八纵”的新格局,高铁时代正在到来;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57.73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2.35万公里,公路网络不断完善;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500个以上通用机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为沿线城市带来区域性旅游发展机会,极大带动了相关龙头景区的客流增长。如近期被誉为“最美高铁线路”的沪昆高铁首发,串起了一路美景,丰富了赴滇出行的选择,对旅游的拉动效应逐渐显现;新疆、海南等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也都因民航的发展使当地旅游产业有了质的飞跃;浙江省舟山跨海大桥的建成,不仅连接了普陀等景点,其本身也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再比如,贵州省“交通+旅游+大数据”融合发展模式逐渐铺开,越来越多的地区因为交通运输条件改善,正在揭开神秘而美丽的面纱。

  做好交通旅游大融合是开展全域旅游必须要夯实的基础条件。回过头看,我国的交通条件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旅游业活力的极大释放,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此。

  与此同时,旅游交通融合要补的短板还很多。做到顺势而为,提前布局,不仅需要硬的融合,即“铺桥修路”打通那些人迹罕至而又风光绮丽的风景名胜区,更要做好软的融合,即降低“交易成本”改变信息不对称现象,让游客在旅程中能够有更加明确的预期,走得顺利,玩得顺心。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把大数据、大旅游、大交通统筹结合起来,将旅游信息、道路出行信息、景点景区承载信息等整合到一个实时、完整的平台,做到精确匹配和调控,打造更多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的经典旅游线路。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