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陕州旅游缘何淡季不淡?

2017年01月26日 11:31   来源:三门峡日报   

  时下,寒风刺骨,滴水成冰,正是旅游淡季。然而,陕州旅游却逆势而动,异常火爆,从1月13日陕州灯会点灯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30余万人,用“人流如织,车水马龙”来形容毫不为过。毫无疑问,这是陕州灯会带来的效应。

  特色牵动。就全国来说,举办灯会陕州区并非首创。但何以引起如此巨大的轰动效应,首先在于其“两园一山一主题”的鲜明特色,尤其在地平线下举办灯会,独具魅力的地坑院显示出不可替代的地域优势。由遗爱湖、高阳山、地坑院三大板块共同发力,形成了水面、山上、地下、空中交叉互动、四维聚焦的灯会新格局,让人们从中得到“车在灯中走,人在画中游”的美好体验。

  规模轰动。这届灯会之所以引发巨大轰动,还在于其罕见的规模效应。我们从一组数字中即可见一斑:布展总面积1150亩,主会场面积650亩,使用灯源10万个,构成151组花灯。这是2017年全国各地灯展活动中布展面积最广、标准最高、灯组数量最多、制作专业最强的灯会之一。陕州灯会不仅把景区内外打造得辉煌如昼,美轮美奂,而且跳出景区,把视野投放到整个陕州城区乃至三门峡市中心地带,从大街小巷到道路两侧,从花坛苗圃到树木建筑,无不精心设计,既让局部与局部之间有呼应,也让主体与主体之间有关联,使整个灯会产生全覆盖爆炸式的轰动效应。

  精品撼动。在布局设计上,陕州灯会采取动态灯与静态灯结合、陆地灯与水上灯结合、主题灯与情景灯结合,通过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达到历史与时代、自然与人文、高雅与民俗相映相融的艺术效果。屹立于两大主展区的啼春金鸡灯群、璀璨于道路两侧的核心价值观联合灯群、游弋于遗爱湖中的白天鹅灯群、寓意深长的召公遗爱灯群、有着明显地域特色的民俗灯群、高悬于高阳山巅的超级月亮,无不精妙绝伦,惟妙惟肖,让人过目不忘、怦然心动。

  宣传促动。灯会的成功举办与成功的宣传密不可分。无论是本地媒体,还是邀约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掌上媒体;无论是四通八达的交通主干,还是熙熙攘攘的街头小景,有关陕州灯会的宣传随处可见。除了一轮接一轮的规模式轰炸,还有许多的精妙策划与点睛之笔,尤其是《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各地主流媒体,全媒体等重磅报道,把陕州灯会“炒”得热火朝天,四方游客为一观灯会盛况,不惧千里迢迢,路途遥远。据统计,报道灯会的各类稿件有750余篇,网络点击量达1650万次。

  文化感动。陕州灯会与其他地方的灯会相比,不仅仅赢在规模、赢在宣传,更赢在以文化为核心的内涵上。陕州灯会,以深厚而独特的陕州文化为底色,突出地坑院主题和陕州民俗特色,让人们透过独特的造型和生动的场景,品味到文化的力量,享受到文化的价值。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崤函古道,禅宗祖茔空相寺,三门峡市鸟红腹锦鸡、白天鹅,民间工艺捶草印花,陕州剪纸、澄泥砚等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陕州元素都在灯会的造型或工艺中得到巧妙的展示,同时也让“文明河南、暖暖新年”的理念在灯会中得以具体生动地表达,从而更好地体现党心,温暖民心。

  上下联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抓落实,所有常委轮流值班一线指挥,各乡镇、区直各单位组成的志愿者们冒着严寒义务服务,全区的干部群众以爱我陕州兴我陕州的自觉,义务为外地游客当导游作解说疏导交通,利用公众号、微信朋友圈发灯会信息,营造了文明和谐安全有序的游览环境。

  从表面看,“淡季不淡”靠的是“黑夜不黑”,而往深处看,其实靠的是超前的思维、科学的决策,靠的是对陕州文化的自信,靠的是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主动作为和勇于担当。


(责任编辑 :韩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