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竹桥古村——没有围墙的古建博物馆

2016年12月28日 13:2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王 萌

竹桥古村的天光云影映出岁月悠长

  中国武夷山脉和鄱阳湖平原的过度地带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一个不足千人的古村落安静地坐落于此,名为竹桥村。石雕、木雕、砖雕,宗祠、牌坊、书院,手摇狮、雕版印刷……传统文化古韵,在此一一饱览。

  近日,本报记者来到江西省金溪县竹桥古村,与外媒记者一道,探访这座“没有围墙的古建筑博物馆”。

  初访竹桥 古香古色

  走进竹桥,仿佛走进了数百年前的岁月里。百余幢明清建筑保存完好,清一色板石墙基的房屋连成一体,蔚为壮观。村里的排水沟均由石块砌成,形成一个封闭式系统。在青石板铺成的弯曲巷道内,石板边缘长着毛茸茸的青苔,中间还有独轮车长期碾压留下的凹槽,诉说着竹桥古村的悠久历史。

  “金溪竹桥古村悠久的历史、特色的建筑和纯朴的民俗风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来自土耳其的安莫然对古村的民俗尤为感兴趣。在村口打糍粑的石臼前,两位老汉每人抡着一个大木棰,用力捶打石臼内的糍粑,引来众多游客围观。“这样也能做出好吃的东西吗?”几位外国朋友自告奋勇上前尝试,捶了几下便放弃了:“太重了!捶不动,捶不动!”

  “村庄的建筑古色古香,但最吸引我的还是现实生活的画面。”来自日本的玄番看到一位老人带着孙女在池塘边玩耍,不禁拿起相机记录下这温馨的一幕。

  传统民俗表演正酣,文化传承历史悠长。村子深处,几位手工艺人正在做木刻印书。外国朋友凑上前去,亲自体验将模版上的字印到纸上的过程。“这些都是文化,应该代代流传下去。”一位来自西班牙的朋友拿着亲手印刷的“临川才子金溪书”说道。

  据介绍,金溪曾是明清时期江西最大的印书中心。2008年,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艺入选江西省第二批“非遗”。江西名谚“临川才子金溪书”中的“金溪书”,便是指金溪县的雕刻印刷。

  古村建设 村民参与

  聆听古村故事、参观古建筑群、品尝民间美食、观看民俗表演,这些都是游古村时不可或缺的体验项目。穿过街角,村里一位老者的房子成了“参观景点”,老人在门口招待来往的客人,热情洋溢。

  目前,参观竹桥古村是免费的,村里的特色美食、民俗表演,也都由村民无偿提供。金溪县双塘镇办公室主任孙丹兼任古村导游,她告诉记者,竹桥村目前有800余人,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村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小孩。竹桥古村目前正在申报4A级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会给当地带来收益,古村村民都非常支持。

  “这里的旅游资源将带来很多就业机会,许多年轻人都在考虑回来工作,现在已经有人回村种植经济作物了。”曾在外工作的孙丹回家后,见证了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现在经常邀请朋友来游玩。

  走出古村,村后的广场上正在进行“手摇狮”表演,锣鼓喧天。长长的金龙在场地上飞舞,村民舞动狮子奔跑跳跃,鲜活热闹的场景让外国朋友大开眼界。

  “手摇狮”传承人周真对记者表示,自己的主业是种橘子;“手摇狮”表演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是金溪县各乡镇本地人,逢年过节或有客人时都会进行公益演出。

  生态保护 平衡开发

  为何古村能够保存得如此完整?很多到访竹桥古村的游客都会抱有这样的疑问与慨叹。

  “现在,古村建设还主要靠民政保障,村里很多古建筑都由专家进行修复。”孙丹告诉记者,即使景区开发后,也会合理控制游客流量,做好原生态保护和商业开发之间的平衡。

  与此同时,调动百姓参与,引导市场运作,也是古村保护开发的思路。在村子一角,一家咖啡店稍显清静,店内装饰洋溢着古村特色。“虽然现在顾客很少,但我们相信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一定会迎来更多客人。”店员自信满满地说。

  “金溪县有许多未被开发的古村,都有古建筑集群。”就职于金溪县电视台的徐佳告诉记者,浒湾镇书铺街、千年古村蒲塘村、东源古村等,都散发着悠悠历史的独特魅力。

  加大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是这片土地的真切梦想。在小桥、流水、人家的脉脉温情中,金溪怀古,弥漫着淡淡的古韵乡愁。

  (责编:连品洁、刘佳)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