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12万元就能在西二旗“安家”? 房车营地变味成“车房”

2016年11月23日 07:43   来源:北京日报   潘福达 曹政

  西二旗房车营地,几乎成了居住小区。

  本报记者 潘福达 曹政

  最近,一篇名为《西二旗有套房,12万就能在北京安家!?》的文章在网上火了。“全款12万买房带车带花园”听着诱人,其实只是房车营地的一款拖挂式房车。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一些本应是满足房车补给和旅游休闲需求的房车露营地,现在慢慢“变味儿”,打起了类似“安家置业”的噱头,甚至演变成了颇具规模的居住区,这也折射出目前国内房车营地发展的乱象。

  房车营地种菜养花

  周一早7时30分,天刚刚亮。地铁西二旗站熙熙攘攘,西北3公里外的百旺种植园,这处房车营地也迎来了“早高峰”,在这里居住的不少上班族匆匆赶路。记者以租户身份咨询,他们都表示,“房车全都卖光了,目前差不多都住满了,多数是附近上班的人。”

  73辆房车密密麻麻罗列,分为白色钢制房车和米黄色木质房车,每辆车下方的车轮都被固定住,车前还有三四平方米的空地,能看到一些人家有种菜养花的痕迹。

  “刚买这个车时花了12万,我们住了4年了,现在得涨到18万了。”和一户人家攀谈,女主人说,这片房车营地自2012年起运营,物业和百旺种植园签订了截至2024年的土地租赁合同,“起码住个十来年没问题,到期后还会续签”。

  不过,在这儿租住的一位年轻人表示担忧:“毕竟地儿是房车公司租的,说不定哪天征地不让住了,我们也没办法。”

  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2011年,经营这片营地的锐来客汽车俱乐部公司已经遭遇过“整改”。当年,其在祥和佳苑生态园内的数十辆房车别墅被昌平国土分局责令停止销售,所有房车全部清退,恢复果园的土地原貌。

  北京市法学会物权法研究会副会长毕文强律师分析,按照当前法律法规,如果发生征地拆迁,这些房车由于不属于不动产,并不会像房产一样享受拆迁补偿。如果被定性为改变土地用途的违规违法行为,就更无法拿到补偿。但房车的租户、买主可以根据购买合同,与房车企业退还剩余合同期限的租金并要求赔偿。

  租售信息上了房产网

  卖车还是卖房?部分房车营地的营销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使用用途上完全偏离了满足旅游休闲需求的初衷。

  记者注意到,在一些房产信息网站上,房车项目竟赫然在列。在“第1时间房源网”,西二旗的房车营地被列入了二手房栏目,转让价格18.8万元。58同城的小红门租房信息中,一处银湖俱乐部的出租信息格外扎眼:一居室4000元,堪比周边两居室的价格。但细看图片,发现并非普通住宅,而是木屋房车。

  位于南四环十八里店桥附近的银湖房车营地,规模比西二旗营地更大,密密匝匝的一居室、两居室房车形成了微缩的胡同巷陌格局,家家户户都有门牌号码。一名正在门口整理包裹的快递员不假思索地说:“这里算是一个小区吧。”

  住户们介绍,这里的二居室房车五六年前是40万元一套,20年土地租用协议,现在也没涨多少,很多人买了自己住或者开公司,也有转租出去的。

  抛开整体“拆迁”的风险,房车的居住体验并非如想象中美好:物业费一年4000至6000元;不能用燃气取暖做饭,水价4元/吨,电价是1.1元/度,比普通小区贵很多,一个采暖季数千元电费也未必能让室温达标;房车之间距离太近,隔音问题也让住户们烦恼。

  房车功能被扭曲

  虽然属性上是车,功能上却与住宅看齐,有点像“小产权房”,为何会有这样的怪现象?

  本市一家房车营地负责人透露,房车营地纯搞休闲旅游不赚钱,生意冷清,但当作房子租出去则是高回报的盈利模式。

  房车露营专家贺伟分析,类似打政策“擦边球”钻空子的现象全国各地都有,相关法规需要完善。在美国就有明确要求,露营地里的房车必须有底盘、可移动,面积不能超过400平方英尺,折合37平方米,否则就会被定义为不动产。

  房车露营地的这一乱象有望得到规范。11月9日,国家旅游局、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自驾车旅居车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已供自驾车旅居车营地项目建设用地不得改变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不得分割转让和转租”。

  “严格地说,把用来提供露营旅游的房车当成‘房子’出租出售,就是变相改变营地用途。”贺伟说,《意见》出台后,后续相关部门应该会采取具体的执行政策。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