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佛山秋色”突破“七年之痒” 50个项目照亮“广东非遗周”

2016年11月07日 09:38   来源:南方日报   蓝志凌;王芃琹

佛山秋色巡游场面热闹非凡。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非遗项目参与巡游。

  6日晚,随着极具西域风情的大型民族歌舞晚会《梦回丝路 魅力伽师》在琼花大剧院精彩上演,2016年广东(佛山)非遗周暨佛山秋色民俗文化活动(下称“佛山秋色”)进入尾声。

  作为“2016广东非遗周”的主体项目,本次佛山秋色于2日启动,6日闭幕。期间,来自佛山本土、省内21个地级市、佛山对口援建城市、粤桂黔高铁带沿线城市、四大名镇及外国友好城市的55个表演项目齐齐登场,竞相争艳。

  佛山秋色举办至今已有7年,多项创新尝试使得该民俗活动成功突破“七年之痒”,成为这座城市展现岭南文化底蕴、城市升级成果的重要窗口。据公安部门统计,仅秋色巡游两晚便吸引了63万名观众前来捧场。

  ●南方日报记者 蓝志凌 王芃琹

  佛山秋色今年“升级”

  南粤深秋,晚风送爽。4日晚上,随着欢快的音乐声响起,四盏古色古香的大灯笼穿越600多年的历史烟云,头牌灯“佛山韵律”正式亮相,一年一度的秋色巡游拉开帷幕。

  佛山秋色具有600多年的历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2010年起,佛山秋色定为一年一次,在每年金秋季节“如约而至”。而与往年相比,今年“秋色”更从非遗角度切入,上升到了全省层面——2016年广东非遗周选择落户佛山。

  巡游表演中,汕尾的“河田高景”、湛江的“吴川飘色”、茂名的“跳花棚”等全省21个地市的非遗项目悉数登场。这意味着,举办多年的佛山秋色已升格为广东省重要民俗活动。从文化层面来说,“佛山秋色”已晋级为“广东特色”。

  此外,省外的精彩项目也来到佛山市民的“家门口”。湖北的民俗舞蹈演员跳出一条“荷花龙”,江西景德镇的青花姑娘如同在青花瓷上翩翩起舞。

  在回归传统、深度挖掘本土文化的同时,作为佛山援建城市,新疆伽师县歌舞剧团、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也首次受邀亮相佛山秋色。

  除了在巡游上带来精彩表演,两地还为佛山人民带来两台大型民族歌舞诗《梦回丝路 魅力伽师》及中国民族歌剧《彝红》,为促进两地从经济到文化交流谱写着新的篇章。

  游客“零距离”接触非遗

  除了精彩的秋色巡游,为期5天的秋色民俗文化活动亮点纷呈,其中包括非遗周开幕式演出、佛山祖庙秋祭、佛山乡饮酒礼、佛山秋色赛会、全省非遗项目活态展示、地图寻宝、非遗专题研讨会、非遗周闭幕式演出等。

  为了让更多市民关注、参与本次活动,以增进大众对非遗项目的了解,今年8月上旬至10月中旬,佛山已在市内各非遗传承基地、特色学校举办“秋色赛会”的非遗教学,开展技艺培训。

  同时,11月3日—6日,主办方还从省内的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中遴选了50个项目在祖庙及岭南天地片区进行展示,并举办了非遗“地图寻宝”活动,让市民、游客与非遗文化零距离接触。

  据统计,四天来,共有超过13万市民、游客到岭南天地参加全省非遗项目展演展示,参与非遗寻宝的人数超过3000人。

  丰富多彩的展示展演,不仅让市民、游客真切感受“佛山韵律 秋醉南国”的欢乐祥和氛围,更有力地宣传了佛山的城市形象。

  此外,活动期间还举办了非遗专题研讨活动。5日,以“民俗活动传承发展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为主题的非遗专题研讨会在佛山召开,国内权威专家、文创企业代表以及全省各地市非遗保护工作者围绕文化保护开展研讨。

  ■记者手记

  “佛山秋色”的坚守与创新

  经过七年的演变,一年一度的佛山秋色民俗文化活动已然成为一场全民狂欢。

  回想起来,记者已亲历过三次佛山秋色民俗活动。在此过程中,记者深刻体会到了佛山秋色及其背后默默付出的人们的“坚守”与“改变”。

  作为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佛山秋色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追其根源,已不明晰。有人说秋色起源于明代,民众相约在秋夜游行,在展示工业品的同时,祈求风调雨顺;也有人说,秋色发源于两晋时代,比明朝早上1000多年。记者猜想,不管起源于何时,秋色大抵是一种庆贺或丰收的活动,用以承载民众心中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时光荏苒。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佛山坚持恢复秋色民俗。自2010年起,更将其定为一年一次的民俗活动,广受市民与游客喜爱。

  一项民俗活动能传承至今,可见千百年来人们祈求美好未来的心愿不变;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坚守与传承不变;对这片土地、这个民族的认同感不变。

  然而,时代在进步、观念在改变,如何在保持精髓不变的基础上,在形式上加以创新,或许是众多“文化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佛山秋色最初的定位是秋色仪式+群众文化展示,面对“七年之痒”,如何才能做到“相看两不厌”?

  令人欣喜的是,记者在本届秋色民俗活动中嗅到了浓烈的创新气息:首届广东非遗周落户佛山、多个全省非遗项目展示展演、多个市民互动环节、非遗专题研讨会……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秋色活动已经开创了新的格局:全省非遗项目展示舞台,佛山国际、城际交流平台,文化传承服务城市升值抓手。佛山秋色已然成为广东特色。

  显然,多项创新为佛山秋色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仅秋色巡游就吸引了63万市民与游客前来观赏,这说明本次佛山秋色赢得了民众的认可。

  文化活动很容易产生路径依赖。但记者相信,只要大家不忘初心、不忘佛山秋色的精髓,同时为其注入更多的想象力与新鲜感,那么佛山秋色必将成为这座城市乃至整个广东一张响亮文化“名片”,代代传承下去。

  ■数说

  秋色巡游分上下篇章,共五大板块,55个项目,9辆彩车。巡游路线全程3.5公里。

  50个省内非遗项目参加展演展示,共有超过13万人到场参观,参与非遗寻宝的人数超过3000人。

  加上开、闭幕式的3台舞台演出,参与本次佛山秋色的项目多达百个,演职人员规模达2000人之多。

  参加秋色巡游的55个项目中,有佛山项目23项,省内其他地市项目23项,国外项目1项,外省项目8项。

  据公安部门统计,秋色巡游两晚观众人数约63万,其中,11月4日晚约30万人,11月5日晚约33万人。

  禅城公安联合市公安局共出动安保警力1800人次,核心区域平均不到10米就有1名安保警力。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