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世界的香格里拉”提升云南全域旅游品质

2016年11月07日 08:3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徐蔚冰

  近日,在由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办、中共迪庆州委宣传部、迪庆州旅游集团等承办的首届“世界的香格里拉”乡村旅游发展论坛暨“世界乡村在云南”论坛上,来自各地的40余位乡村发展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主题演讲、论坛互动、案例分享、夜谭沙龙等形式探讨了乡村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建设。

  推进乡村旅游探索云南全域旅游发展

  云南省旅游产业 “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战略中,强调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功能,推进“旅游+”融合,打造旅游集群区和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构建高端旅游产品体系,不断拓展旅游新空间、培育新动能和壮大新供给,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迪庆州委书记顾琨表示,此次论坛将推进迪庆全域旅游发展,为迪庆旅游找准着力点,明确发展方向,有助于把迪庆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 “世界的香格里拉”。顾琨认为,迪庆发展乡村旅游大有可为,将通过以旅促融,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依托香格里拉美丽乡村良好的生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工程。

  不可把城市旅游那套搬到乡村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刘守英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格里拉有条件、有禀赋成为世界最佳的旅游胜地。但是规划怎么做?体制怎么变?人文怎么培育?必须上升到国家层面来设计规划,参考世界旅游胜地标准去打造。

  对于此次举办的乡村旅游论坛,刘守英认为,乡村旅游是特色的、小众的,不要把原来城市旅游那套搬到乡村,要不乡村就毁了。本次论坛引导性很好,大家都在想办法,力求保持乡村旅游的原生态性和独特性。

  “云南旅游在全国举足轻重,但问题也多。”刘守英说,旅游是讲究品质和精细化的,国内旅游还是粗放型状态,服务和个性化方面没法跟日本和欧洲国家相比,缺的是品质。这会导致游客用双腿“投票”,选择更有品质保障的国外游。

  刘守英介绍,这次论坛来了很多规划师,都在讲打造乡村旅游案例。大家过去是往城市跑,乡村被遗忘了。现在大家都往乡村走,这跟以往恰恰相反,说明城市出了问题,压力和焦虑感太大。

  乡村旅游究竟应该如何可持续发展?刘守英认为,乡村欢迎资本下乡,但下乡的目的必须要复活乡村,必须注重与村民的结合,还要乡村文化的独特性与多样化等。从政府和资本方面考量,政府花了很多钱,但怎么做到真正与农民结合需要更多的智慧。很多资本下乡驻村,但农民不接纳,资本也没赚到钱。因此,政府、企业、资本、知识分子们一定要想清楚,村庄到底是什么?你进到村庄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最好的现象应该是城乡之间可以互动,并让乡村复活。

  村庄的改造复兴需要专业知识

  “很多人知识不够,村庄的改造复兴需要专业知识,不要什么都不懂就硬上。”刘守英说,民族多样性是乡土价值,乡村旅游担心的是同质化,全国处处有泼水节、有古村,这样好吗?

  刘守英认为,民族特性及个性化需要专家去挖掘,不是仅仅依靠政府号召就行。乡村旅游除了农耕文化挖掘,还有手工艺文化挖掘。各民族独特的手工艺文化复兴非常重要,非常有潜力,它最能打动游客的心。像现在流行的俄罗斯套娃,从东北到海南都有卖,能说是当地独有吗?其实,合理开发好的旅游纪念品一直是旅游工作者值得花心思但却一直没有突破的一道坎儿。

  刘守英还强调,打造乡村旅游还要学会讲故事,增加它的魅力。但讲故事不是瞎编,挖掘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做好了一定比城市旅游更有前景。

  香格里拉旅游需要从国家层面来设计

  另外,刘守英再次强调,“世界的香格里拉”这个口号很好,但怎么实现需要好好思索。外国人很喜欢来迪庆,看别处没有的蓝天白云、民族特色。香格里拉是有条件、有禀赋成为世界最佳的旅游胜地。但规划怎么做?体制怎么变?人文怎么培育?这个事情光靠地方地力量难以做好,必须上升到国家层面来设计和规划,比如可设立旅游特区,并参考世界旅游胜地标准,吸引一大批人来完善这件事。

  “机制一定要变,急功近利之下,十年后就可能把资源毁掉了。”刘守英最后表示。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