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女游客三天收到20条辱骂短信:你一定会死在路上(图)

2016年10月11日 09:07   来源:重庆晨报   顾晓娟

 

  网上流传的深圳女游客照片。

 

 

  导游小邵接到很多骚扰电话。

 

  每年“十一”长假后,都是旅游投诉的高峰期。而这次,一则导游“投诉”游客的网帖通过网络疯传——3天时间,重庆女导游接连收到20条辱骂短信,短信号码竟来自深圳女游客。这其中究竟有什么仇什么怨?

  目前,女导游所在的旅行社和女游客均已经向重庆市旅游局递交了投诉材料。

  导游发网帖述说遭游客辱骂

  重庆晨报记者看到,从8日开始,这则导游“投诉”游客的网帖在重庆以及国内多个导游微信号上迅速扩散。

  网帖贴出4张女游客与导游的短信对话截图。在短信对话中,女游客多次使用带有明显侮辱性质的词语骂导游。

  记者从双方的短信对话中很难看出事情的原委。不过,在网帖中,女导游对事情的经过进行了自述。

  这位名叫小邵的导游介绍,事情发生在10月4日,她带团到武隆VIP钻石一日游。在带团的过程中,导游和女游客之间就团费价格和耳机遗失等问题产生了争执。散团后,导游小邵连续3天收到短信恐吓、骚扰、侮辱,甚至出现“明天你一定会死在路上”、“让你丢掉饭碗,你死全家”等字眼。

  游客嫌自己报名费贵拒交团费

  事情是否真如网帖所言?昨日,记者联系上导游小邵。

  “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小邵语气显得无奈,“我前后想了好几遍,我没有做错啊。”小邵介绍,她7日甚至遭遇一整天“呼死你”。因为没有办法再工作,小邵已经回到老家休假。

  小邵说,辱骂短信来自她团里一位深圳女游客,她是酒店转来旅游团的,有手机号记录。网上的帖子也的确是她写的。

  10月4日一早,小邵接了一个武隆钻石一日游,当事女游客带着小女儿坐在前排,一开始,大家还有说有笑的,因为她的女儿非常可爱。女乘客留着短发,化着淡妆,说话也是轻声细语。

  就在中午进景区前收取团费的时候,女游客拒绝交钱,称自己做了比较,觉得报名费贵。

  小邵说女游客是3日通过酒店预约4日出团,报名费是480元,比她所在旅行社的价格398元要高。但这480元的费用是女游客自己事先和酒店协商好的,与旅行社无关,作为导游,她只能按照公司要求收费,否则没办法拿到景区的门票。

  无线耳麦遗失进一步加深矛盾

  在游玩第一个景点后,这位女游客使用的无线耳麦遗失了。小邵说,发无线耳麦是为了方便客人全程接收导游讲解,发放时,她就明确告知了每一位游客,讲解器拿到后需妥善保管,遗失或者损坏是要照价赔偿的。

  “导游弄丢了,也是要赔的,200元一个。”小邵说,考虑到女游客的情绪,她对女游客特别客气,说因为耳麦是公司财物,遗失需要赔偿200元。

  谁知,女游客却不愿意赔偿。“她说耳机价格贵,又说耳机是坏的,是导游讹诈她……”小邵于是给女游客支招,可以在网上买一款相同的耳麦。

  但直到当晚散团,因为耳麦的事情没有得到处理,小邵只好请女游客到公司处理。

  当晚11点,小邵下班回家后,却接连收到辱骂短信:“傻X,你死定了……”而号码正是来自女游客。

  接下来从5日-7日的3天时间里,小邵数了数,她一共收到20条女游客发来的辱骂短信。

  7日,小邵开始接到骚扰电话,后来询问才知道这也是女游客“搞的鬼”——她在自己的微信上公布了小邵的手机号码。

  ■事件进展涉事双方均已向市旅游局投诉

  小邵说,一开始,她并没在意这件事,只是给女游客回了几条短信询问事情的原委,5日和6日也仍在工作。但直到7日,因为不断接到骚扰电话,都没有办法联系工作了,她才向公司反映此事。

  小邵所在旅行社相关负责人高先生证实,因为辱骂短信来自女游客手机号,9日已经向重庆市旅游局执法大队递交了投诉材料。

  重庆市旅游局执法大队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他们已经接到小邵所在旅行社的投诉,正在准备相关材料。

  昨晚11点,女游客给记者发来短信称,她已向重庆市旅游局投诉了导游小邵,市旅游局也已接受处理。

  本报记者 顾晓娟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