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十一旅游"红黑榜"发布 "好游客"陈小平获携程万元重奖

2016年10月10日 15:18   来源:中国经济网   

10月9日,来自上海的游客陈小平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十一“好游客”。

陈小平和团友们在西藏合影

塌方现场,海拔高达4000多米。

  中国经济网10月10日讯 不文明旅游人人指责,而“好游客”不仅可以获得国家旅游部门表彰,旅游企业也慷慨解囊给予重奖。10月9日,来自上海的游客陈小平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十一“好游客”,组团社携程旅游将为陈小平颁发“携程好游客”荣誉和万元重奖,以实际行动支持倡导文明旅游。这也是全国首例旅游企业对文明游客给予重奖。

  9日,国家旅游局举行发布会发布十一假日旅游“红黑榜”,涵盖景区、旅行社、旅游工作人员、导游、游客五大类,并通报了国庆假期查处的典型案件、不文明旅游行为和好游客、好导游事例。来自上海的游客陈小平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好游客”。

  据悉,62岁的陈小平在国庆假期参加携程旅游团前往西藏旅游,10月1日,在西藏林芝遇到塌方及车祸造成道路严重拥堵,团队中有些游客情绪激动,不听导游、司机和当地警察的劝阻要求步行翻山,陈小平在出现高原反应体力不支的情况下,一方面协助导游向旅行社通报情况,及时为游客提供补给;另一方面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帮助游客理性分析徒步翻山的利弊,安定了游客的情绪,团员放弃了危险行为,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

  国内最大的在线旅行社携程旅游9日宣布,为响应国家旅游局号召,鼓励支持陈小平的的行为,倡导国人文明旅游,携程将为陈小平颁发“携程好游客”称号,并授予万元奖励。携程对陈小平高度评价:不仅理性应对突发事件,主动向现场客人进行了劝导和安抚,阻止危险行为,还及时与携程沟通协助处理,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的高危事件,堪称好游客典范。

  记者获悉,这也是携程重奖征集文明游客活动的一部分,征集标准包括“文明旅游、理性消费、爱护环境、热心公益、广受好评”等。携程同时建立“好游客激励金”,将持续对游客展现出来的正能量和典型事迹进行表彰和奖励。此外还对有不文明记录的游客保留不服务的权利,严重者将列入“暂无能力服务的游客名单”。

  携程联合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孙洁女士此前表示:“作为中国在线旅游行业的龙头企业,携程非常重视中国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起到的传播文明与增进友谊的作用,并愿意开展更多的工作推进文明旅行。”

  携程这样的旅游巨头投身于文明旅游的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悉,携程目前有2.5亿会员,APP下载量超过23亿,有数据显示,携程旅游在国内游、出境游领域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我国每四个在线参加出境游的游客,就有一个通过携程预订。

  据悉,今年国庆假期,我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大幅减少,获得广泛好评。统计显示,今年黄金周,通过携程报名参加团队、自由行、当地玩乐等度假产品的游客,高达近300万.来自300多个出发城市的旅游者,通过携程旅游到达全球600多个目的地城市、68个国家,经过调查,十一没有发生重大不文明事件,90%的导游、领队反映,今年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有明显减少,特别是出境游方面。

  携程旅游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每年我国国内游人次超过40亿、出境游超过1亿,个别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经常被放大传播。但实际上中国旅游者的文明素养在持续提升,携程征集、奖励“好游客”目的是通过传播典型突出案例,让国内外注意到“中国游客其实文明素养并不差”。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