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盘锦开启“全域旅游”模式

2016年09月21日 09:50   来源:中国旅游报   邓敏敏

  □本报记者邓敏敏

  如果不是点缀在红滩绿苇、金黄稻浪之中的“磕头机”,往来游客可能已经开始淡忘盘锦市曾经是一座因油而建、因油而兴的“石化新城”。自2007年被国家确定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以来,盘锦转型发展成效显著,书写了向海发展、全面转型的新篇章,旅游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章。据盘锦市旅发委提供的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旅游接待人数增长144%,旅游收入增长262%。旅游业已成为盘锦市战略性支柱产业。

  2016年年初,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盘锦市为辽宁省唯一进入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城市名单的城市,这也标志着未来一个时期,盘锦将以“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活动为抓手,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盘锦市委副书记、市长高科对此表示,“我们要站在国家的平台,用世界的眼光来谋划盘锦。”

  丰富产品体系

  “红滩绿苇”是盘锦湿地的典型特征,作为盘锦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盘锦主要景区去年游客接待量增幅38%,其中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均增长100%。“所以我们提出‘红海滩+’,+什么呢?当你从红海滩出来茫然四顾,不知道去哪里时,我们可以去洗温泉、看大米博物馆、住民宿、品尝体验辽口渔家菜。”盘锦市副市长姜冰告诉记者,“红海滩把人吸引来以后,我们要通过红海滩结合区域文化,形成各种旅游热点,用‘红海滩+’带动整个盘锦的旅游。”

  在姜冰看来,发展全域旅游,不是将城乡处处建成景观景点,而是整个行政区将旅游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据介绍,盘锦发展全域旅游,着重两个方面建设,一是不断完善全天候、四季游产品,创新旅游产品供给;二是将特色景观和地域文化有机糅合,打造京津冀休闲后花园和国际重要湿地旅游目的地。

  “有文化的旅游,才有魅力,才有特色。”姜冰告诉记者,盘锦四季旅游、文化旅游均衡性已形成合力,正在产生良好品牌效益。春季的中国最美湿地观鸟月、开海节、插秧节,夏季的红滩绿苇生态游,秋季的红海滩国际马拉松赛,冬季的稻草艺术节、冬捕渔猎节、冰钓、辽河口冰凌穿越、冰雪温泉嘉年华……“我们还要继续开发挖掘辽河口地域文化,推动‘旅游+文化’的尝试,这也是我们推动景点旅游迈向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积累。”

  既有红滩绿苇,又有辽河口文化。打造全域旅游城市,盘锦市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条件和一定实力。“十二五”期间,盘锦市旅游产业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从丰富产品体系入手,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额超过300亿元,构建全域旅游产品体系。目前,以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辽河口旅游区、广厦艺术街、金帛海滩、天沐温泉、江南风情园、七彩庄园、大洼淘宝馆、艺术梦工厂、辽河口渔家菜等为代表的旅游产品相继投入使用。

  发展特色民宿

  “我自己是房东,又是客房服务员和经营合伙人,有租金、劳务费还有分成。”今年65岁的岳爱娜是大洼区石庙子村第一个签订租赁协议,将自家房子改建成民宿的人。

  与大拆大建让农民上楼的思维不同,大洼区建设宜居乡村走的是全域就地城镇化的道路。为了充分释放宜居乡村建设成果,大洼区依托辽河入海口大片芦苇荡、红海滩和蟹田稻作文化、美丽村落等丰富旅游资源,提出发展全域旅游。“把大洼看成一个大的田园度假区,通过创意农业、文创包装、精品民宿等,把‘旅游’元素植入各个产业,使农业生产要素由静态变成动态,创造更多的价值,发挥美丽宜居乡村的富民效应。”大洼区委副书记、区长陈林松说。

  事实上,在盘锦的转型发展一盘棋中,旅游业的发展一直与宜居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不少农户建起了民宿,结合当地稻作文化、红海滩资源,成为接待外来游客、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承载地——西安镇成立了盘锦海韵河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沈阳专业运营公司合作,在上口子村建设了“草堂花宿”“金色农家”等特色鲜明的高端民宿,已开始试营业;新立镇成立了盘锦乡居源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了游客接待服务中心,“立富民宿”等已经投入使用,村里还配有小型电影院、咖啡厅等服务设施;新兴镇成立了盘锦芦花岛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首批特色民宿具备接待能力;新开镇成立了“大嫂服务队”,“水管”宾馆、水上木屋等特色民宿初具规模;平安镇民宿主推朝鲜族风情体验特色;榆树镇民宿则挖掘本地“大榆树”历史文化资源……

  盘锦市旅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全域旅游工作的不断推进,特色民宿必将成为盘锦乡村旅游新支点和新主角。

  改善老百姓生活

  望得见蓝天碧水,摸得到绿蔬鲜果,融得进乡情民俗……初秋时节,走进盘锦市的乡镇村屯,仿佛置身于旅游风景区中,一村一特色,一路一风景。

  据盘锦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盘锦市全面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工作以来,实施了绿化美化、垃圾治理、污水治理、道路畅通等九大类治理工程,乡村基础设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彻底改变了乡村整体面貌,被授予辽宁省宜居乡村建设试点市称号。

  这些都为盘锦发展全域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带来了游客,最重要的是带来了人们观念的更新、生活的变化。

  66岁的高凌山是大洼区新兴镇王家村村民,去年老两口离开住在城里的儿女家、回村养老。在高凌山自家院子里,种着萝卜、黄瓜、丝瓜、茄子各类蔬菜和果树,“自来水、天然气、暖气、垃圾清理……村里啥都不缺,关键是空气好、安静,住着敞亮。”高凌山感叹,这几年农村变化巨大,越来越好了。

  王家村只是盘锦市宜居乡村建设试点村及镇村改革试点村的其中一个,据了解,盘锦市宜居乡村建设开展3年来,全市305个行政村全部建成了美丽村。

  “走到今天,我们依然在路上,依然困难大、问题多、挑战多,可我们就是想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好。”盘锦市委书记孙国相认为,盘锦的转型必须“脚踩大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