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南京国庆前开通6条观光旅游巴士线 贯通集散中心和主要景点

2016年07月11日 09:34   来源:南京日报   

  跟团去南京的周边城市游玩,再也不用在大马路边等车了。记者昨天在位于长途汽车东站的南京旅游集散中心看到,这里已经集中了周边和近郊的200多条线路,候车大厅宽敞明亮,游客们在这里有序候车、轻松出行。

  市旅游委主任金卫东表示,为了方便市民“走出去”,并把外地游客“引进来”,南京市正在加快包括长途汽车东站旅游集散中心在内的旅游集散体系建设,火车南站6000平方米的旅游集散中心年底有望迎客,正在规划中的南京北站也将打造一个旅游集散中心,国庆前,南京市还将开出6条观光旅游巴士线路,串起南京主城主要景点。

  东站旅游集散中心发客超60万,方便市民“走出去”

  “我和老伴退休后,喜欢旅游。以前我们跟团出去玩,都是在淮海路或者‘总统府’门口等车。路边拥堵危险不说,露天等车也免不了日晒雨淋,很不舒服。”市民孙有兰告诉记者,自从东站的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好以后,就成了她和老伴经常光顾的地方,“不仅乘车规范、舒适多了,而且这里的旅游顾问还会提供出游攻略,告诉你什么季节去哪里最合适。”

  “目前,这里集中了江、浙、沪、皖、赣等地的短途游,以及南京近郊乡村游的200多条线路,占全市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六成。”南京旅游集散中心总经理李艳龙说,去年4月,在市旅游委、市交通运输局的牵头下,南京旅游集散中心在长途汽车东站开张。运营一年多来,已接待了超过60万人次游客,其中大部分是南京市民。

  记者了解到,这里发往南京郊区的乡村旅游直通车,就开出了14条线路,像浦口的水墨大埝、江宁的石塘竹海、溧水的石山下等知名乡村旅游点,基本天天发班,特别受老年市民喜爱。

  南站6000平方米集散中心年内有望开放,把外地游客“引进来”

  “有了这一成功先例后,我们打算在火车南站、浦口的新南京北站,再分别打造一个旅游集散中心。”市旅游委有关人士说,长途东站主要承接“出去的”南京游客,而火车南站和北站则主要为“进来的”外地游客服务。

  南站的旅游集散中心,将设在南站南广场的东南角,分上下两层,面积达6000平方米,目前停车场约能容纳60—70辆车。如果进展顺利的话,年底前有望迎客。届时,它将主要负责承接通过飞机、高铁等方式来南京的外地游客。

  而位于浦口,正在规划中的新南京北站,也将打造一个旅游集散中心,将主要承接苏北等地进入南京的游客。这两个旅游集散中心,和现有的长途东站南京旅游集散中心一起,构成全市3个一级旅游集散中心。

  此外,南京市还将打造二级旅游集散地、三级旅游集散点,构成南京整体的旅游集散体系。二级集散地初步设9个,主要分布在一些重点旅游度假区,如牛首山、华侨城等,基本上每个郊区都有一个;三级集散点则分布在一些热门景点、客流聚集地等。

  国庆前开通6条观光旅游巴士线,贯通集散中心和主要景点

  如何让游客在南京更便捷地游玩,南京市还在谋划从旅游集散中心出发,开通环城的旅游观光巴士,让游客下了飞机、火车、长途汽车,就能坐着巴士方便地去各大景点。

  首条旅游观光巴士线路,已于今年春节期间试运行,运行路线主要集中在老城南,沿途串起夫子庙、大报恩寺、中华门、雨花台、甘熙故居等景区景点。

  今年国庆前,南京市将正式开通6条旅游观光巴士线路,把长途东站、火车南站,以及中山陵、夫子庙、“总统府”、雨花台等主要景点串联起来。游客只要买一张通票,就可以在有效期内不限次乘坐观光巴士,随上随下,十分方便。(记者 戴六华 李子俊)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