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揭秘长征七号“中国心”:有望助普通人舒服游太空

2016年07月04日 10:03   来源:成都商报   蓝婧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二级发动机试车

 

  成都商报记者 蓝婧 发自西安

  500个大气压

  可把黄浦江水打到青藏高原

  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涡轮泵,产生的最高压强可达到500个大气压,相当于能够把上海黄浦江水,打到5000米海拔的青藏高原。

  -183℃

  价格低且环保 节约上千万元

  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推进剂是-183℃的液态氧气和常温煤油,二者燃烧后主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清洁环保,而且价格低廉,每次发射推进剂费用比现役火箭节约上千万元。

  1.5倍

  补燃循环技术 高效利用燃料

  液氧煤油发动机采用的补燃循环技术,是一种闭式循环,可以使全部推进剂的能量得到充分释放,至少提升10%的能量利用率,使发动机的运载能力提高到常规的1.5倍。

  6月25日,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场首飞成功,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序幕,这是目前我国发射的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预计到2021年左右,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各项技术指标趋于稳定时,将承担我国80%左右的航天发射任务,并将用于发射载人飞船。

  长征七号有一颗强劲的心脏——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近日,成都商报记者专程赶赴西安,走进研制该发动机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为您揭秘这颗强劲的心脏。

  调节推力 降低体能要求

  液氧煤油发动机专家、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副院长栾希亭介绍,长征七号使用了6台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具备近地轨道13.5吨的运载能力,是现役火箭的1.5倍。与常规发动机相比,液氧煤油发动机具备四大特点:

  一是技术先进。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压补燃循环系统,提高了发动机的性能。

  二是绿色环保。氧和煤油燃烧后主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清洁环保,价格比较低廉。常规推进剂有毒,且具有腐蚀性。每次发射,推进剂费用比现役火箭节约上千万元。

  三是重复试车。因为推进剂的腐蚀性等原因,常规发动机只要一试车就报废。液氧煤油发动机在地面可重复试车,重复点火。大大提高了火箭飞行的可靠性及性能。

  四是精准可调。调节精度更高,如同自动挡的汽车,可以实现无级变速。

  据了解,发动机通过推力调节,可以有效降低火箭飞行中的加速度,提高航天员的舒适度,降低对航天员的体能要求。未来,普通百姓也许不用经过复杂严苛的体能训练,也有望“舒舒服服”地遨游太空。

  研制涡轮泵 验证试验上千次

  研制液氧煤油发动机最大的难点在于闭式循环系统。航天六院11所液氧煤油发动机研究室主任徐浩海解释,由于是闭式循环,发动机燃烧室的室压特别高,比常规发动机提高了100个大气压;高压补燃主要是通过涡轮泵的旋转增压,涡轮泵的扬程最高达500个大气压,“相当于能把黄浦江的水打到青藏高原”。

  涡轮泵需要的工作时长是数百秒,但第一台涡轮泵首次试车仅运转了不到20秒。经过7次重大故障,验证试验上千次,直到第8年才达到设计目标——涡轮泵持续工作数千秒,是实际工作时长的10倍。

  航天六院7103厂副总工程师张和平介绍,液氧煤油发动机推力大、转速高,所以必须有高强度的结构。以发动机的推力室为例,数千度的高温燃气,必须保证不破坏推力室结构。所以他们使用了高温合金、高强度不锈钢、纳米涂层等近50种新材料。

  单机试车 相当于2.8级地震

  液氧煤油发动机的试验区位于秦岭山区,拥有亚洲最大的火箭发动机试车台。航天六院165所液氧煤油试验区试车指挥员张志涛介绍,试验区相当于一个小型火箭发射场。“发动机所有在火箭上的运转过程都能在试车台上重现,唯一的不同是火箭能够升空,而试验时的发动机是被定架约束在试车台上。”

  “一个单机发动机在山坳里试车,产生的振动相当于2.8级地震。”张志涛说,“发动机点火时的轰鸣声,相当于十万人同时在吼。”试车台最多能实现两台120吨发动机并联试验,测量发动机是否能够同时平稳点火启动。“任何两个发动机的推力都不可能一模一样,如果推力相差稍微大一点,火箭升空时直接就会歪掉,那么设计时就要考虑如何平衡推力。”试车台还可以试验发动机在极限环境下能够承受的苛刻条件,判断其是否还能够稳定工作。

  首次爆炸 烧穿十几毫米厚钢板

  “那几年连续发生了好几次爆炸。”徐浩海还记得,第一次发动机试车,从启动到爆炸不到3秒钟。“按下开关的瞬间,眼前已是一通火光,十几毫米厚的钢板立马就被烧穿。”因为加工困难,花了整整一年,第一台产品就像独生子,做得跟工艺品一样。爆炸后大家心情非常沉重。

  2001年,液氧煤油发动机进行了4次整机试车,4次都失败。“一秒钟就烧掉数百公斤推进剂,一次试车成本上千万元。”栾希亭回忆,每当试车点火倒计时,手心里都是一把汗,甚至有的人在试车头一晚睡不着觉。

  “发动机一出问题,爆炸了就啥都没了。”徐浩海和同事们只能从爆炸碎片中分析故障。有个阀门问题的实验,他们连续做了100多次,白天做实验,晚上就分析数据、装配产品,七天七夜;最长的一次,约300人在厂里住了整整3个月。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