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扬起“中国号”游船的风帆 乘风破浪扬帆远行

2016年07月01日 10:08   来源:中国旅游报   

  如果说南湖红船是我们的“母亲船”,我想将我国旅游业比喻成“中国号”游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号”游船将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王红彦

  今年7月1日是建党95周年纪念日,嘉兴南湖红船再度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从50多名党员到8700多万名党员,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5年的历程。如果说南湖红船是我们的“母亲船”,我想将我国旅游业比喻成“中国号”游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号”游船将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没有人能怀疑“中国号”游船的前进方向。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在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关于旅游业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旅游业沿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快到好的轨道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厕所革命、旅游外交、文明旅游、旅游扶贫、旅游投资消费等方面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为全国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从国家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中国号”游船指明了航向。近年来,国家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文件,为全国旅游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保驾护航。

  没有人能怀疑“中国号”游船的载重能力。从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旅游业作为我国外交事业的延伸和补充,承担的是民间外事接待的功能,全国入境游客接待量不到70万人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到20世纪末,旅游业的产业地位被确立,从单一的入境旅游市场逐渐形成了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三足鼎立的格局。进入21世纪,“中国号”游船驶入了快航道,旅游业在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步入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跨越式发展时期。截至2015年年底,国内旅游从1984年约2亿人次增长到40亿人次,增长了20倍;入境旅游从1978年的180.92万人次增长到1.33亿人次,增长了近74倍。中国旅游巨轮的载重能力不断增强。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出游率、旅游消费总额、旅游投资总额、旅游就业总量等指标将实现比2015年翻一番。

  没有人能怀疑“中国号”游船的动力之源。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号”游船注入强大发展动力。“515”战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旅游消费提升计划等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的实施推进,又为“中国号”游船增添新引擎和新动能。自2012年起,我国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对全球旅游收入的贡献年均超过13%。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继续位列世界第一。泰国《民族报》刊文说,中国旅游业是一个全球性的推动力,能够在今后一段时间充当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

  我国企业正加快“走出去”步伐,锦江集团境外13亿欧元收购卢浮集团,港中旅4亿英镑收购英国布莱顿酒店集团。我国旅游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中俄旅游年、中印旅游年、中韩旅游年、中美旅游年等双边旅游活动亮点纷呈,在我国举办的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等世界旅游领域的顶级盛会影响深远,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外交战略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新型载体。

  借得东风好行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号”游船只要善于借势、借力,就能够乘风破浪、扬帆远行,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