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天津邮轮产业高速发展 全年进出港旅客42.7万人次

2016年06月30日 10:34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上周末,被誉为世界最高科技、可容纳近5000名乘客的国际豪华邮轮“海洋赞礼号”经过53天的全球航行后来到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即将正式开启首个中国母港航季。这是天津首度迎来全新建造的国际豪华邮轮,这艘融合了诸多尖端科技的颠覆性豪华邮轮的进驻也将为新区邮轮市场注入新鲜血液。而作为“滨海旅游黄金100天”的重要活动,该邮轮的首航也将新区夏季旅游市场推向高潮。

  邮轮经济发展强劲

  经过近几年市场培育,北方邮轮市场日渐成熟,邮轮旅游这种轻松愉悦的旅行方式正被市民所接受。据统计,去年天津国际邮轮母港首次实现全年运营,共接待邮轮96艘次,进出港旅客42.7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75%和92%。而像皇家加勒比等国际知名邮轮的游客,每年都增长超一倍,其主要客群来自于京津冀一带。根据计划,今年天津将有5家邮轮公司运营母港航线130多艘次,比去年提升40%左右,彰显出邮轮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

  强大的市场需求令国际邮轮巨头纷纷看好天津邮轮市场发展。“目前中国游客对于邮轮度假的期待日益增加,我们认为中国北方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最新、最先进的先锋邮轮引入北方市场后,将使游客体验到国际一流水准的邮轮假期。”皇家加勒比国际游轮北亚太及中国区总裁刘淄楠博士表示。“海洋赞礼号”将于6月28日在天津港开启其首个中国母港航季、至10月23日结束,预计共运营24个航次。

  据了解,明年除了皇家加勒比、歌诗达、公主邮轮公司外,地中海邮轮、挪威邮轮也将进入天津市场,开辟母港航线,这不仅将为市民邮轮出游提供更多船型、航线选择,也将进一步拓展邮轮合作新空间,力促邮轮配套产业本土化提速。

  此外,随着大连和青岛等港口的陆续开港,天津未来可以考虑发展沿海邮轮航线。“像地中海一样,开展国内环线,游客可以凭身份证上船,大连、烟台、青岛、营口、威海等港口都可以加入,设计10多个小时的航线。”天津国际邮轮母港总经理张振东表示,天津已经获批公海游试点城市,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相关准备。

  配套产业本土化提速

  “从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刚开港时,七八万吨级的‘海洋神话号’开辟母港航线,到后来14万吨级的高端大船‘海洋航行者号’,再到专门针对中国北方市场全新建造的‘海洋赞礼号’, 国际邮轮巨头将最新、最高科技的邮轮带到天津,充分表明了他们对中国北方市场邮轮产业未来发展高度重视,邮轮业综合性效应也将显现,这必将拉动邮轮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常务副会长郑炜航表示。

  比如说专业人才培训、邮轮相关物资配套、造船等产业也加速发展。皇家加勒比国际游轮北亚太及中国区总裁刘淄楠向记者介绍,如皇家加勒比通过与天津海运职业学院的战略合作,建设了邮轮人才培训基地,承担各类邮轮人才培养和培训的任务,在近几年中为中国众多港口城市提供了超过10万份的工作机会,助推了天津乃至全国邮轮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未来在邮轮船供方面,也计划加大在中国本土的采购比例。

  “目前,邮轮母港正尝试从单纯上下旅客等传统业务向综合业务进行转型推进。未来,计划突出母港优势,积极参与邮轮供应、培训、修造等业务,从点到面,全面参与邮轮产业发展。”张振东表示。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